唐肃宗李亨,这位在唐朝历史长河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帝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从惊心动魄的出生,到艰难险阻的太子生涯,再到安史之乱时临危受命登基称帝,最后在宦官弄权的困境中离世,李亨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他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一、皇室初啼:命运的惊险开端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大唐东宫之别殿,一声清脆的啼哭划破寂静,李亨诞生于世。他的出生,本应是皇室的喜悦之事,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惊险。彼时,李亨的父亲李隆基,虽已被册立为太子,却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太平公主,这位权倾一时的女性,凭借着武则天的余威与自身的谋略,在朝堂上势力庞大,对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得知李亨的母亲杨氏怀孕后,李隆基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他深知,太平公主一直对他虎视眈眈,若借此机会指责他沉迷女色,耽误朝政,进而煽动舆论逼迫睿宗李旦废黜他的太子之位,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李隆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命属下秘密寻来堕胎药,试图将这个尚未出世的小生命扼杀在母腹之中。
幸运的是,或许是命运的眷顾,李隆基在关键时刻犹豫了。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李旦,想起了家族的传承与责任,也想到了这个即将失去生命的孩子。最终,在一番痛苦的思索后,他收回了成命,李亨这才得以幸运地保全了性命。
李亨出生后,由于其生母杨氏只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王氏一直未有子嗣,且地位尊崇。杨氏出于自身地位的考量,无奈之下,将李亨交由王氏抚养。幸运的是,王氏对李亨视如己出,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在王氏的悉心照料下,李亨在温暖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李亨的二哥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年仅4岁的李亨则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同时兼任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不过,这些职位对于年幼的李亨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属于遥领之职,他并未真正出阁就职。但这一任命,无疑彰显了皇室对他的重视与期望,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后,唐玄宗特意为李亨选派了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作为他的侍读,悉心教导他的学业。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李亨勤奋好学,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为他未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做好了准备。
二、艰难储君:在阴谋与危机中求存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这是一场彰显国威与帝王功绩的重大仪式。归来后,他做出了一项影响李亨等诸多皇子成长环境的决定——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十王宅” 。“十王宅”建成后,玄宗将已长大成人的皇子们安置其中,李亨也在此时,以忠王的身份入住,当时他年仅15岁。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生活起居皆由宦官负责管理。这一举措,虽然限制了皇子们与外界的联系,却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且集中的学习环境。
在“十王宅” 的岁月里,李亨接受着严格而系统的教育。玄宗对皇子们的学业极为重视,为他们延请了众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名士作为侍读,李亨身边便有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一众名师。贺知章,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的言传身教,让李亨对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文学创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先生,也各自在经史子集、治国理政等方面给予李亨深入的教导,使他得以广泛涉猎各类知识,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思想见解。
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李亨展现出了勤奋好学的品质。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诵读经典,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史书《史记》《汉书》,他都能沉浸其中,反复研读,汲取古人的智慧与经验。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与同窗们热烈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亨不仅在文化知识上有了显着的积累,还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沉稳的处事态度。
除了文化学习,李亨也开始涉足一些政治事务。尽管他所担任的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等职务属于遥领,无需实际到任处理政务,但这些任命无疑为他提供了接触政治、了解国家边疆事务的机会。通过与朝中大臣的交流以及对相关事务的研究,李亨逐渐对国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他日后承担更重要的政治责任做好了准备。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大唐宫廷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太子李瑛被废。按照传统的立长原则,李亨在现存诸子中年龄较长,这一因素使得他在竞争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同时,李亨的出身背景也无可挑剔,他的母亲杨氏出自弘农杨氏,是名门望族之后,其家族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深厚的根基。综合这些因素,唐玄宗最终做出了决定,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将李亨册立为太子 。
然而,成为太子的李亨并未迎来安稳的生活,反而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阴谋与危机之中。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将矛头指向李亨。他深知李亨一旦即位,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废除李亨的太子之位。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李林甫发动了韦坚之祸。韦坚是李亨妻子韦妃的哥哥,他与边关将领皇甫惟明会面,这本是正常的交往,但李林甫却抓住机会,指使党羽杨慎矜弹劾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想要立太子李亨为皇。唐玄宗听闻后,勃然大怒,将韦坚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狱。尽管李亨极力撇清关系,但还是受到了牵连。为了表明自己对唐玄宗的忠诚,消除父亲对自己的疑虑,李亨忍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主动与太子妃韦氏离婚。韦氏被迫离开东宫后,削发为尼,在青灯古佛旁度过了余生。
仅仅十个月后,李林甫又制造了柳积之祸。李亨良娣杜氏的父亲杜有邻被女婿柳积诬告勾结太子谋反,李林甫借此大做文章,将杜有邻等人杖杀。李亨为了自保,不得不废除杜良娣为庶人。在这两场风波中,李亨虽未被直接废黜太子之位,但他的处境却愈发艰难,时刻都在恐惧与不安中度过。
除了针对李亨身边的人,李林甫还将目标对准了边疆的统兵大将。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大唐名将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因反对玄宗攻取石堡城的作战方略遭到将领董延光的诬告,随即被玄宗下狱审讯。王忠嗣幼年时代在宫中长大,与李亨私交很好,李林甫咬住这层关系不放,指使王忠嗣的部下向玄宗诬告王忠嗣以边将身份私交太子,图谋不轨。虽然玄宗认为李亨久居深宫,根本没有机会与王忠嗣私下串联交往,但仍然对王忠嗣进行了严厉处置,如果不是哥舒翰在玄宗面前冒死求情,王忠嗣几乎被处死。随后王忠嗣被外放贬官,第二年就离奇暴死。
在李林甫的多次构陷下,李亨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谨慎与隐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李亨深刻地认识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与黑暗,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政治智慧。
三、登基灵武:乱世中的新希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东平郡王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向长安逼近。十二月二十二日,安禄山攻下唐朝东都洛阳,唐朝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唐玄宗惊慌失措,匆忙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他先是听信杨国忠的建议,拒绝了哥舒翰坚守潼关的正确主张,强令哥舒翰出兵讨叛,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陷落。随后,杨国忠又劝唐玄宗移驾逃往四川。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以及部分皇室成员、大臣,在禁军的护卫下,悄然离开了长安。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马嵬兵变。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是杨国忠造成的,他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李亨,希望能杀掉杨国忠。李亨犹豫不决,然而六军将士群情激愤,坚决请求诛杀杨国忠,否则拒绝前进。最终,杨国忠被士兵追杀至马嵬驿西门,被杀死并肢解,首级悬挂示众,他的妻妾子嗣全部被杀。
马嵬兵变并未就此结束,陈玄礼又请求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起初难以决断,但在将领们的不断逼迫下,最终下令勒死杨贵妃。陈玄礼等人见到杨贵妃的尸体后,马嵬兵变才宣告结束。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而太子李亨则在此时留下,他意识到,继续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已无法挽救唐朝的危局,必须另寻出路。于是,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亨决定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
李亨车驾抵达渭北时,便桥已断,渭水暴涨,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李亨召集水边三千多百姓,徒步渡过渭水。途中遇见潼关散兵,误以为是安禄山的追兵,双方交战,李亨一方士兵死伤很多。李亨率残部北上,同行者只有广平王、建宁王,加上四军将士,堪堪两千人。李亨率部一路经过新平郡、安定郡、乌氏驿等处,跋山涉水,最终抵达平凉郡时,已有数万军马,军队士气振奋。李亨在平凉停留数天,不知去向何处,恰逢朔方留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人派使官来迎接李亨,听闻朔方的兵马情况极佳,加上河西行军司马裴冕的劝解,李亨决定去朔方灵武以图进取。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抵达灵武。裴冕、杜鸿渐等人上谏,如今国家危急,唐玄宗却不管国家大事,逃去蜀川。国家大事需要人主持,李亨受亿万百姓爱戴,应当即位为天子,安定国家。李亨以叛乱未平拒绝,裴冕等人六次上书,言辞激烈,请求李亨登基。李亨无法拒绝,于是听从。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并将此事上奏给太上皇。
李亨的即位,标志着大唐在安史之乱中有了新的领导核心。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为全国军民带来了希望。从此,李亨开始调动各方力量,积极组织平叛战争,努力挽救大唐于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