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快乐的,快乐来自于生活物资充足和内心强大,吕林骑着独一份吃着贴饼子,开启了这一天的胡同串子生活。
今天扫街的地方是帽儿胡同,六号院是一座一进小院,六间房,院坝有一百平方,主人姓金,貌似“六”是吕林的幸运数字。
吕林“金大爷,您是大善人啊,还给我这个胡同串子一口茶,别人都是防贼似地看着我们呢”。
金大爷“娃娃,不要妄自菲薄,这胡同串子也是四九城一景,得是有了你们,咱生活也便利不是”。
吕林“那是,我就是一个学生,可架不住喜欢骑车乱窜,我呢就喜欢老家具,老书特别是医书,老木料,凡是和老东西有关的我都会多看一眼”。
金大爷“现在喜欢老东西的人不多了,今儿个我是想着拿厢房那套小床淘换点东西,娃娃去看看,用得上就带走”。
金老头带着吕林来到厢房,这是罗汉床四件套,床是二米一长,一米二宽,平几高二十五公分,两张脚踏高十五公分,颜色和书柜相近,这可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吕林“老爷子,您这套老物件可是进了我的心窝子了,不知您想着淘换点什么,要是够得着我就给您收了”。
金大爷“唉,这人老了老了还嘴馋,想着来口鹿肉,还想着来口鹿血,要是有一坛子新鲜鹿血,一百斤鹿肉我也就割了”。
吕林“老爷子,您要的这东西是个稀罕物,不是太容易但也能找到,只是这时间怕是不好控制”。
金大爷“那有什么,我这里等的起,三月两月的不着急”。
吕林“倒是要不了您说的那么久,长则一月,短的就一星期,我给您淘换来,不能让您老一直等着不是”。
金大爷“哦,小哥路子可以啊,能一个星期内找到”。
吕林“大爷,我这就开始淘换,拿到货再来找您”。
好消息接踵而来,在吊着金大爷的同时,折枝胡同有了好消息,一个大娘告诉吕林,她看见有人进了六号院,在里面待了半小时才走的。
吕林不差事,给了大娘半斤红糖,人与人的相处其实很简单,第一是真诚,第二就是适当的小礼物,这两样吕林做的很好。
这个假期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白天是胡同串子,晚上是文抄公,用钢笔回忆了一遍《亮剑》。
吕林在心里暗自吐槽自己,这算是二次创作吧,以这个为借口给自己找了一点心理安慰。
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将军百战归》,想着给自己也起了个名字叫【一棵小树】。
这也就是没有夜生活的福利吧,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你总得找点事来填充生活。
二次创作的《将军百战归》,比原剧更加严谨,场面更加恢宏,加大棉被厂时期对部队后勤的贡献,增加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篇幅。
通过构思让剧情更加饱满,人物性格更加清晰,又将剧情收尾时间定在五八年,将字符定在一百二十万。
这也是思考一个月的结果,按照计划明年参加高考,又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完成一本小说《将军百战归》,以此来纪念中学时代挺好的。
第五天,吕林带着一坛新鲜鹿血和一百二十斤鹿肉,来到帽儿胡同六号院的金大爷家。
金大爷也顾不得矜持了,直接喝下一碗,闭上眼睛回味“就是这个味,可是有年头没进这口了”。
吕林很安静,就坐着看着老头,他突然想着,自己五十年后会对什么感兴趣呢,现在自己十七岁,是一九七六年,五十年后自己是六十七岁,是二零二六年。
突然被自己的这个问题问住了,到了那时候会对什么感兴趣呢,这个问题是回答不了了,想不明白那就存疑吧,以后慢慢想。
罗汉床四件套进入空间,和书柜相得益彰,床有了那就等于是有了半个家,这个就要花时间捯饬一下。
在学校隔壁的胡同里找到一个大娘,布票棉花票加五块钱,一床八斤铺的一床六斤盖的一对枕头下定,大娘开心地接着钱,说一定给他做得好好的。
有了鹿肉的金大爷多了想法,想着要维系着这个关系,约着下个星期再来,给吕林介绍一个有医书的朋友,吕林欣然答应,在信息传输困难的时代,手口相传就是常态。
开学季来临,吕林还是没有见到折枝胡同六号院的主人,吕林给周围的五六个大娘都留了纸条,请老人家们转交。
到了约定的时间,吕林来到帽儿胡同金大爷家,老爷子正在和一个年龄更大的老头唠嗑,见着吕林按时赴约挺高兴的。
金大爷“小哥,挺准时啊,我喜欢这样的年轻人,这是我大哥,就是我说有医书的那个人”。
吕林“大爷,您好啊,我叫吕林,就喜欢这些老物件,特别是古书古籍这些”。
老金大爷“咱来点硬的吧,按着老三说的,我给你一百本”。
吕林“大爷,这个我可是真不敢把话说满,不然办不到就丢份了,我这里呢,应下这个事,时间不敢定,要是大爷信得过,我就淘换着,淘换到我就带着来这里”。
金大爷“小哥,我肯定信得过你的,这不才做了这个中人,那这事情就说定了,至于时间你自己安排,但有一点我得多一句就是东西得新鲜”。
吕林“这个肯定没有问题的,我这人也想着跟您二位长长久久地处下去,不会一次就把信用丢了的,找到了我就送过来,那就回见嘞您”。
又被发小逮着胡闹了一天,突然想起后世的一句话“损友害人啊”,别的都不说,就这时间浪费了是真的可惜。
新学期开学了,吕林现在是高三学生,高二的期末考试让刘老师很高兴,吕林的成绩全部八十分以上,总分在班上进入了前十。
开学后的吕林生活依然很有规律,那就是上午上课,下午扫街,晚上抄书。
节奏不快不慢,生活井井有条,偶尔地回到家安慰一下老母亲,陪一下老爷子,和哥哥姐姐侄子姐夫嬉笑一回。
这一天下午,吕林终于见到六号院的主人,这是一个穿着有点旧的中山装,七十来岁的老人,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
吕林“大爷,我叫吕林,现在是九中的学生,想要淘换您屋里的柿子,找了您五个月了,您老看看能不能方便一下”。
大爷“小哥,那些不值钱,想要自己去摘就是了,往年也不知谁摘的,问问你,怎么就为了几个果子还找了我五个月呢,哦,我叫周平安”。
吕林“您好,周大爷,这个事情说来话长了,我在东北插队一年多,认识一位王大爷,他说他家以前就住在这里,也说了这棵老柿子树,那时啊,就想着吃上一口”。
“回来就想着这事了,可咱也不能翻墙进去,不就一直打听着嘛,得胜是在这当口遇着您了,不然又是明年的事情了”。
周平安“哦,是这么回事啊,好像记得换房本的时候以前就主人是姓王的,原来是去了东北了”。
“小哥,你摘吧,这些个留着也没有用的,我也没时间来处理,你全部摘了,得是你还懂这个理,等着这些日子”。
吕林“大爷,这不叫而取视为偷,在家时老家儿都是这么教的,说了这个是家风要牢记着,不敢逾越啊”。
周平安“哦,家风挺好的,摘吧,摘完给我说说插队的事情”。
吕林出门转了一圈,拿着一个篮子回来,散了一支烟,开始摘果子,不一会儿就摘了六十个柿子,吕林笑了。
吕林“周大爷,我这里谢谢您了,您看我给您点什么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