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参加工作报到与新的开始(1 / 2)

季云的故事 刘季云 1196 字 25天前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了我卧室的窗台上。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今天是我离开长春,前往北京报到的日子。我迅速地整理好行囊,告别父母。在长春还没有出发的好友峰很早就来到我家,他帮我将沉重的行李托运,然后送我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列车缓缓启动,我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长春,心中五味杂陈。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而现在,我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夜幕降临,车厢内的灯光昏黄而温暖,我靠在座位上,思绪飘向了未知的远方。

经过一夜的颠簸,列车终于抵达了北京。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换乘了南下的列车,继续我的旅程。窗外的风景从繁华的城市逐渐转变为广袤的田野,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几个小时后,列车缓缓驶入了涿县站。

出站时,单位的人事部门已经派人到车站接站。我拖着行李,走出了车站。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惊讶,涿县火车站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小,小到几乎让人误以为是一户农家的大院。走出车站,我看到的是一片荒凉,尘土飞扬的一条土路,与我想象中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

同行的还有一位来自长春地质学院的女生,她也是来报到的。她看着眼前的景象,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哽咽着说要回家。迎接我们的同事见状,连忙上前解释和安慰,告诉她这里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也是锻炼人的地方。在我们的劝说下,她终于平复了情绪,我们一起取了行李,装上来接我们的卡车,坐在敞篷的大卡车箱上,总算是来到了单位。

好在单位处在县城唯一的一条像样的柏油马路旁,这让我心中稍微安慰了一些。我站在单位的大门前,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单位的建筑虽然不高,但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我走进大门,看到院子里种满了各种植物,绿意盎然,与外面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单身宿舍处在临街一座三层楼,一楼是涿县唯一的商场,男生宿舍在二楼,女生在三楼,筒子楼中间长长的通道,两侧是各个房间。我的寝室有七个人大寝室,平面摆放七张床。我是最后到的,其他六位已经来了几天,我们都是八二年的毕业生,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几所地质学院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唯有我是学物理的。当时化工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有六个研究科室,我被分配到第六研究室,主要是负责为其他科室的研究人员采集的样品做分析的,我工作的小组是电子扫描显微镜,也是当时国内地质矿产研究方面比较先进的进口大型设备。我的到来让科室主任和小组的同事都很高兴,科室各个组的同事都很热情。我们小组算上我才四个人,他们三人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毕业生。由此可见当时科研人员的年龄断层的确比较严重的。所里确定由我们组长负责带我,作为我的师傅。这样我算是正式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的寝室生活很快就步入了正轨。每天早上,我们七个人会一起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地赶往食堂吃早餐。早餐过后,我们会各自前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的工作地点是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那里摆放着还没有拆装的设备。我的师傅,组长,高高的个子,有些秃顶,戴一副眼镜,上海人,是一个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他对待工作非常严谨,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在最初的几天里,我主要是跟随师傅学习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同时我开始参与正在进行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我认真地记下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我知道,这些知识对我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

工作之余,我也会和寝室的室友们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展和心得。他们中有的在进行地质勘探,有的在研究矿床的分布规律,还有的在进行矿物加工技术的研究。虽然我们的专业领域不同,但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为国家的地质矿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