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若在这灯头火焰位置连接上一个加压唧筒,用细嘴将火焰吹平,其温度竟能攀升至一千四百度,远超以往那些笨重的煤炭喷灯。这其实是苏油为他的乖徒弟精心设计的焊接神器升级版,代表了他们师徒间传承与创新的结晶。但此刻,苏油并不需要使用唧筒,他只需点燃酒精喷灯,便用那炽热的火焰轻轻烘烤着竹筒上刚刚书写的对联,仿佛是在为这份文化之美赋予永恒的守护。
酸液如同活跃的精灵,在竹皮上迅速渗透,仿佛一场无声的化学魔法正在上演。只见竹皮逐渐碳化,宛如古老的树皮,而隐藏其下的黑色字迹如神秘符文般显现,它们深深嵌入竹肉之中,任你如何擦拭,都无法抹去那岁月的痕迹。这一刻,古老与现代的技术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奇迹。
苏油轻轻吹灭喷灯的火苗,随即换上一只柔软的羊毛轮,蘸上温暖的蜂蜡,旋转、摩擦,为那楠竹笔筒披上一层温润如玉的光泽。不久,一个光可鉴人、犹如明镜般的笔筒便在他的巧手下诞生。它用料简单,却透露着不凡的做工与匠心;书法隽永雅洁,每一笔都蕴含着文人独有的气韵与风骨,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墨香,听到那遥远的琴声。
试验的成功让苏油心情大好,他灵感如泉涌,开始尝试用同样的方法制作更多文房用品。竹板在他手中变成了实用的臂搁,瘤疤老柏则化身为沉稳的镇纸,青冈木根瘤被他巧妙雕琢成笔架,而麻栎根则被他精心车制成一个小巧精致的香插。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当工作室恢复整洁,苏油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亲手制作的文房用品搬进书房,替换掉原有的物件。他又从库房中挑选出几个干燥得当的枯莲蓬,插在身后的玉瓷缸中,为书房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他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嗯,这样才算得上雅致。”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光秃秃的墙壁上时,心中不禁生出几分遗憾。他深知,这里还缺少了三苏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大苏画竹技艺高超,若能挂上一幅他的作品,定能增添不少文气。而他自己呢?虽然只跟非遗传承人学过画兰花,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却从未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