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抓点、带线、扩面,做到点上靓丽,线上出彩,面上洁净。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三清”,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的“五化”,改水、改厨、改排、改厕、改圈的“五改”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以来,全县拆除农村残垣断壁8000平方米,改造危旧房386户,清理空壳房81处,建成柴草集中堆放点76处,硬化道路35.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90盏,有效改变了以往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景泰县帮助各示范村建立健全了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五户联保、定期通报等长效管护制度,让农户“搞好自留地、各扫门前雪”,实现门前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同时,推行环境卫生通报制度,制定环卫标准,到组到户检查,村上设立通报专栏,每半月定期张榜公布,对排名末尾的3户农户,通过村广播及时通报,形成自我揭短亮丑、自我约束的规范机制,群众有了荣辱感、自觉性和进取心,从源头上解决了“脏、乱、差”问题,确保了乡村环境整洁美观、井然有序。在搞好环境整治基础上,景泰县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以道德讲堂、孝道红黑榜、乡村舞台、乡贤文化宣传栏“四个一”建设为平台,开展文明村(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评活动,推动文明村镇和“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逐步培育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全县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村镇9个,有1786户农户在的“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中获表彰。美丽乡村既要村子美,更要产业兴,“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富民兴村、美丽活村的关键。景泰县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业业有龙头示范企业、品品有深加工生产线、乡乡有“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村村有土地流转示范户的发展格局,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针对青城村的区位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兴建仓储冷库、地窖,建立稳固的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关系,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和错峰上市,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挥红砂岘村“村企共建”党委优势,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新建养殖小区,辐射带动周边百户群众发展设施养殖业。利用石城村城郊优势,重点推进千亩梨园种植,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县城“南部花园”。充分挖掘兴水村旅游资源,突出沿寺石窟、景电工程、百亩百年枣园、千年黄河古渡、风味小吃等特色,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电子微商,着力打造旅游新村。新民村与条农集团形成“村企结对”帮扶对子,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发展订单农业,种植洋葱、荷兰豆及制种玉米。(黄亚琴)。
柳风和胡硕在规划吕家庄村“巩固脱贫致富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方面考虑到吕家庄村和暖湾村之间地里位置和地里方向的相同处和不同点的区别——暖湾村和吕家庄村都有一条狭长的平川吊地,只是暖湾村的平川是东西窄南北长、吕家庄村的平川是南北窄东西长,两个地方的光照时间长短不一——吕家庄村的平川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要比暖湾村的长两到三个小时,也确定了土地对于保持水分时间的长短——光照时间长的吕家庄村水分流失的要比暖湾村更快一些——各有优点和缺点。
吕军听了柳风和胡硕的说明,用自己多年来的观察也承认这样的现实——吕家庄村的平川吊地粮食的产量一直赶不上暖湾村平川吊地粮食的产量,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运用就会把“劣势”变为“优势”,比如塑料大棚的种植对于光照保温相当有利;相反,暖湾村就比不上吕家庄村的自然地理条件。
吕家庄村在“巩固脱贫致富成果”以侧重于养殖牛、羊和猪为主,因为适合于种植耐旱饲草——紫花苜蓿,还有利用塑料大棚发展蔬菜产业种植;在“建设美丽乡村绿化”方面适合于种植比较耐旱的品系,虽然生长速度比较慢但是成活率比较高——这就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思路。
柳风和胡硕帮助吕军分析了《规划图》的规划理由以后就离开吕家庄村,来到暖湾村实施“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的再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