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徐氏(1 / 2)

房家洼子地少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湿滩地太多了,而且都是长满芦苇芦竹和其他草的地。

整个房家洼子的人家,靠着背后的石头山零星分布在大当河的下游。

山的名字就叫石头山,因为不能种粮食就被房家洼子的人喊做石头山。

大当河从石头山的最西边过来,一路蜿蜒着流到房家洼子,所以整个西边也就是大当河的上游全都是芦苇荡。

嗯,具体有多远,其实房家洼子村的人都没有亲眼看过,只能跟石头山的身躯大估摸着,可能有个一百多亩地吧。

石头山的后面也是连绵的山,没有人住,所以,这块湿滩地就这么一直处于这种原始状态。

房家洼子的东边和南边才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往东去是其他村子,往南三十多里路就是当河县城。

当河县,因大当河而得名。大当河在当河县汇入主流西大河,所以当河县有渡口。

越靠近南边当河县,地越多,人口也越多,房家洼子是当河县的最北地,也是最穷的地。

毕竟是安置村,有点门路的都往县城和其他村子里去了,留在房家洼的基本都是没有门路的。

而这一大块的湿滩地,显然,属于从未开发的地方,也是一眼望去就不好开荒的地区。

刘小冬有点难受,这里的生产条件太落后了,她想要的一些大型工具都没有。

虽然她早已放弃了诸如挖掘机之类的大型器械,但最基本的铁具,农用工具和生产工具都不齐全。

据他观察,她家只有一把铁锹,犁田耙地的犁子还是个木头的。

家里有两把用了十几年的镰刀,菜刀一把,铁锅一个。

这就是仅有的铁具。

好吧,忘了还有一把剪刀和几根针,这是王冬麦做针线活的必备品。

刘小冬觉得,房家洼子穷,除了地少之外,很可能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其他村子的孤立打压,

二是本村人的胆小守成。

当河县可是有渡口的,在这个时代,有渡口就有漕运,应该不会太穷吧。

可这些也都是她的猜测,具体原因为何,刘小冬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她只能等着一点一点地打开这个豁口。

王冬麦的母亲也就是刘小冬的外祖母今天来她家了。

离老远,刘小秋就认出来了外祖母。

“娘,外祖祖来了。”刘小秋的语气有点激动。

王冬麦眯了眯眼,朝自家篱笆园内看去,果然看到门口坐着两个人。

刘小冬来这里二十多天,已经是第四次看着这位外祖母了。

每次来,都会带着十个左右的鸡蛋,说是给刘小冬补脑子的。

这次估计又是送鸡蛋来给她这个外孙女的。

“娘,你过来怎么不跟我说一声。”王冬麦走进篱笆院子,将一麻袋的芦苇花倒出来。

“外祖祖,”

“外祖祖。”

刘小秋刘小冬姐妹俩异口同声地叫人。

王母徐氏忙不迭“哎哎”两声,回应两个大孙女,对女儿王冬麦说:“几步路就过来了,有什么说头,况且我知道这几天你们都忙,还是不说的好,耽误你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