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野柿子(1 / 2)

当天,刘家的饭桌上就摆上了茭白,用腌菜拌着炒出来的嫩茭白丝。

虽然没有油不好吃,但对于刘小冬来说,不是腌菜什么菜都好吃。

当天晚上,她就在饭桌上跟家人说了自己要去县城卖茭白的想法。

“小冬,你在说什么胡话?”赵来英根本没想到她这孙女胆子竟然这么大。

“奶奶,我没说什么胡话,我是想了好几天的。”刘小冬连忙跟她掰扯起来,“茭白是菜,去县城卖菜一点问题都没有。”

她两手一摆,说了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屋子里一静,所有人都看向刘小冬。

“爷爷,爹,奶奶,娘,大哥大姐,你们不觉得家里太穷了吗?天天都吃不饱,你们不想吃肉吗?”

刘小冬终于说出了她这段时间了憋在心底的话。

刘家的人怎么可不知道自己家穷,他们怎么不想吃肉呢?

他们不是没吃过席面的,每年去县城交粮税的时候,也闻到过肉香。

他们可太想吃了。

几个大人被问得低着头,看不出脸上的表情。

几个小孩倒是满怀期望。

是啊,他们可太知道穷和饿是什么滋味了,别说吃肉了,就是每天能吃饱饭,这种奢望只要能达成他们就满足了。

小孩子总是不擅长掩饰自己的想法。此刻几双眼睛目光灼灼地盯着大人。

“那你也不能去,你才多大,县城人多,遇到人花子拐走了怎么办。”赵来英还是不允许,“再说,大人是去交粮税的,也没时间看顾你。”

刘小冬怎么可能不去,立即说道:“奶奶。爷爷,爹,娘都去,爷爷跟爹交粮税,娘带着我去卖菜不就行了?”

她知道说服一个农家老太太不容易,但她不会放弃去县城。

“爷爷,奶奶说怕人花子,我非常理解,可是人就是要多锻炼才行,这就跟做农活一样,做的多了,有经验了,就不会被骗。”刘小冬看向刘振。

“奶奶,今天你也看到了,茭白有那么多,那些都能吃,要是这些都能卖出去,哪怕一文钱一斤,也能赚不少呢。”

赵来英想起那一整排河滩上的茭白,全部掰弯估计能有好几百斤,要是全卖了,那也是好几百文。

好几百文,已经赶上她一家一年的收成了。

这想都不敢想啊。

可是,可是她不敢去卖。

赵来英望向老伴刘振,她跟了他一辈子了,家里许多大事都是他决定的,这个时候,她希望这个老伴能说些话。

刘振黝黑的脸上密布着皱纹,像一条条贴在脸上的芦苇叶子。

“小孩子想去县城看看就去看看吧,毕竟孩子大了。”刘振说的勉强,沉闷的话就像茭白落地一样,砸不出一个响。

刘小冬心里长出一口气,好在爷爷是答应了,虽然这话里话外根本没有同意她卖茭白的事。

不过她不管,只要能去,她就要卖菜,这茭白,能卖出去一根都是好的。

第二天,家里大人准备着几天后要交的粮食,几个小孩在刘小冬的带领下第一次上了山。

其实是刘小冬第一次上山,是她硬要大堂哥刘小夏带他来的。

考虑到要摘柿子,多了扛不动,刘小冬就把她姐刘小秋叫上了。

刘小月是哪里热闹哪里要去的,跟屁虫甩不掉,也就带上了。

就把老幺丢在家里陪奶奶。

从屋后面走个两刻多钟,就能走到山脚。

石头山不高,刘小冬估摸着也就七八十米,但东西绵延广,又因为植被太多,压根没什么人来。

山上野柿子已经成了林。

刘小冬看到已经开始变黄的野柿子,心说,幸好来的早,再来迟一点,估计就成红柿子了。

她不喜欢吃红柿子,她喜欢吃柿饼和脆柿子。

只是青柿子涩,要去涩味。

去涩味,可太简单了,刘小冬手到擒来。

刘小冬问刘小夏:“这柿子都没人吃吗??”

过了山脚下的杂草圈,再走过十几米的构树群,就走到了半山腰处的柿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