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冬和刘小秋笑嘻嘻地从筐里数出三十五个茭白,递到婆子的篮子里。
婆子眼观鼻鼻观心,数了十个铜子递给了刘小冬。
刘小冬看到钱,两眼放光,笑得合不拢嘴,双手接过,连忙道谢。
那婆子随后又递给她一文钱,说道:“这一文钱是婆婆我给你买糖吃的。”
刘小冬忙谢过,边上的刘小秋也谢个不停。
终于是见到钱了,刘小冬内心激动不已,恨不得仰天长啸一声,但碍于眼下的场景和身份,依旧矜持着打算挣第二份钱。
“婆婆,我这还有一些脆柿子,婆婆看看要不要买一些。”刘小冬不放过一点机会。
那婆子一听是柿子,立马有些嫌弃,说道:“脆柿子哪里能吃,又涩又硬,姐儿你莫要当了那奸商。”
好家伙,一句奸商,把刘小冬激动的心情捏掉大半,不过她想着赚钱,还是笑着继续卖货:“婆婆,这柿子我家漤过去了涩味的,不信你先吃一个尝尝,要是有一丝涩味,我刚才赚你的十文钱全部还回去补偿你。”
她这话说的敞亮又干脆,搞得婆子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婆子在心里呸呸两声,内疚道,跟几个孩子说什么奸商不奸商的,实在是有些不得体。于是她便笑着又接过刘小冬递过来的柿子,小口的咬了下去。
“咔嚓”,柿子清脆,皮不硬,嚼上两口,确实是甜的,一点涩味也无。
婆子心内大为震惊,这柿子她不是没吃过,往年都是涩的要死,只能等到红透才能吃,今天这脆柿子,可是开了眼界了。
“姐儿,你这柿子可真是神了,真的没有涩味?不知这柿子是哪里来的?”
刘小冬解释道:“婆婆,这柿子就是寻常柿子,只不过我家祖母有方法去涩味,吃起来才是这个味道的。”她才不会说是自己漤的。
婆子点了点头,连吃了几口,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小柿子吃完了。
这回她直接问道:“姐儿你有多少柿子,我今天全要了。”
刘小冬大喜过望,刘小秋忙招手让刘小夏过来。
一直听着这里动静的刘小夏,在看到刘小秋朝他招手,立马三步并做两步的走了过来。
“婆婆,我这里大概有十斤,你全要吗?”
那婆子往刘小夏的筐里看了看,顿了一会,道:“你们三个在这等一会,我进去一下。”
说完,不等三人回应,便从筐里拿走一个柿子,拎着篮子里的茭白就走了,连门都没关。
三个人喜不自胜,笑嘻嘻地看着刘小冬手里攥着的钱。
“这个婆婆是个大方的,小冬,听你的,我们来对了。”刘小秋激动的说道。
“嗯嗯,还是小冬的方法好。”刘小夏也欢喜不已。
刘小冬:“大哥,大姐,以后还卖柿子吗?”
刘小秋和刘小夏连忙答应。
恨不得头都点成蜻蜓翅膀。
不一会,婆子带过来一个小厮,那小厮手里还拿着一个秤。
她把门彻底打开,直接让那小厮将一筐柿子称重。
一共十三斤六两,她连价钱都没问就直接让小厮把柿子全部倒进自己带过来的筐里,然后又让小厮把筐称了一遍。
空筐一斤一两,婆子还在算,刘小冬很快的说道:“十三斤六两减去一斤一两,柿子一共十二斤五两。”
婆子笑了笑:“是个聪明的姐儿。”又问道:“柿子你要卖多少钱一斤呀。”
刘小冬脑子一转,心说,不能狮子大开口,也不能便宜自己了,刚才的茭白都有些便宜了。于是说道:“婆婆。因这柿子是去了涩的,稍微有些贵,需要四文钱一斤,一共十二斤五两,我们算婆婆十二斤,共四十八文钱。”
这干脆的抹零和清晰的账目,婆子高兴的很。
于是她便数钱,边数边说:“我刚去禀了主家,主家吃了也喜欢这脆柿子,过两天有了甜脆柿子,姐儿可以继续送到我这里。你记住这个地儿,下次来就不会摸错了门。”
刘小冬一听,立马福至心灵,忙说道:“婆婆,我爹娘那里还有将近十斤的脆柿子,就在城南,不知道婆婆还要不要。”
婆子明显没想到她是个打蛇随棍上的性格,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可以吧,一会我派个人跟你一块去拿。”
这一趟可谓是大手笔,原本来的路上还担忧这柿子不好卖,谁知道,运气这么好,直接全部卖出去了。
于是两相算好账,付了钱,刘小冬三兄妹就带着这家的一个小厮,拿着秤,带着钱去了城南。
去的路上,刘小冬才从小厮的口中知道,原来他的主家就是县令家,这可真是误打误撞了不是。
一行人赶到城南临时摊位的时候,王冬麦的柿子才卖出去七个。
因为他们也没有秤,直接按一文钱两个卖的,买满三文钱送一个。
在王冬麦和刘树震惊的眼神中,刘小冬三人带着县令家的小厮爽快的秤完柿子,给钱走人。
快的夫妻俩都没反应过来。
最后刘小冬递给小厮刚才称重时拿出去的两个柿子,又送了一捧茭白,让他走路当零嘴吃。
小厮笑得牙不见眼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