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卖你三百两一斤已经给你脸了。
就这也挡不住京城买脆柿子的风气,家家户户都想尝尝,尝过以后觉得好吃,还想再吃。
前头三千斤柿子刚卖完,后头又来了三千斤,京城人多,第一趟没赶上的,第二趟刚吃一个就发现全部卖完了。
大家伙一看是宋家卖的,于是全都开始找宋家的关系,京城的不理我,那就找老家的关系,朔阳府隔壁还有几个府,谁家还没个老家人啊。
吃不到柿子,我要打听出这做柿子的方法。
这钱谁不想赚呢?
什么,不卖方子?不卖就对了,我们原本就没打算要买方子,毕竟这是你们家传的保命技,我们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们是要帮你卖柿子啊。
这柿子这么大,这么重,你卖到京城已经是劳师动众了,再卖去其他府更是人手不够。
这我们不就来了嘛。
我们把自己的涩柿子卖给你,换你家的脆柿子,你们足不出户收柿子做柿子,直接赚钱,我们跑腿,卖柿子,银钱到手。
这双方都得利的事,可是多么的合适啊。
宋若梅看着信上的字,鄙视地不行。这帮眼里只看利的臭虫还真是死性不改。
站队是,现在卖柿子也是。
真真是恶心至极。
你说他们真的可恶吗?貌似没有实质性地伤害到人,但就是小动作膈应人。
宋若梅“啪”地一声狠狠地拍在梨花木的桌子上,桌子上茶杯里的水都被震倒了。
“族长堂哥说了,他们全部以我爹为主,坚决不跟这帮人有生意来往。而且正好拿到柿饼方子,已经不打算卖脆柿子了,改做柿饼了。目前家里的柿子已经晒了将近五成,而且有一部分都开始装筐捂霜了。”
北方天气干燥,冷,昼夜温差大,柿子晒得快一些。
杜婆婆拿抹布擦去桌子上洒出来的水,笑道:“夫人好运道,这柿子直接让宋家扬眉吐气,还得了皇帝的赏,说,脆柿子可以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实在是一大功德。宋老爷说要献方,被皇帝陛下给制止了,只说以后多买百姓家的柿子,让百姓家有进项就功如献方了。”
宋若梅嗤笑一声:“皇帝心里明白着呢,这方子一献,指不定落到谁手里,到时候别说拉百姓一把,不踩上几脚就好的了。”
杜婆婆点头:“是了,宋老爷也是知道皇帝会如此,所以在朝堂之上大声说出来故意让皇帝拒绝,这样一来,我宋家既得了名,也留住了利,可谓是一箭双雕。”
宋若梅心情大好,又接着看自己女儿和儿子寄来的信。
去年杜庭突然被贬到当河县,给宋若梅打击不小,调令来得急,走得也急,家里儿子还在读书,大女儿当时正跟着姑姑在朔阳老家探亲,身边只有一个小女儿能带走。
于是宋若梅跟宋老爹商量以后便丢下大女儿和儿子,只一家三口来了当河县。
后来想着这里地处偏僻,又与老家和京城生活差距巨大,便去信决定要大女儿和儿子留在京城。等杜庭任职期满,再看去处。
大女儿说今年和儿子一起来当河县和爹娘团聚。宋若梅拿着信看着看着眼泪就出来了,连忙拿帕子按了按眼角,一字一句的把女儿和儿子的信,
得知女儿和儿子要来当河县团聚,宋若梅带着小女儿收拾出了两间厢房,每天盼着两个孩子的到来。
自从第一次做卫生纸成功之后,刘小冬来了兴致,趁着有时间,又“使唤”大哥大姐帮着用石灰泡了两池子的芦苇。
有了纸,她用树枝烧出一些炭笔,开始在纸上构思未来要建的自家房子,和整个房家洼的布局。
最主要的是芦苇滩开荒后的田地和水塘安排。
进入腊月,河里的水已经开始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芦苇滩开荒出来的地里面的芦苇根已经挖的干净,众人又往西沿着山脚围出来十几亩地。
现在天冷,围出来的滩涂还在排水晾干,没法挖芦苇根。于是众人便都窝在家里烤火。
刘小冬改了好几次“房家洼建设方案”,感觉都不是很满意。
她的预设很多,不说这些家家户户的房子,以后还要建村中心,村校也就是私塾,还要建造纸作坊,做柿饼的房子。
未来还想养殖。
还要预留出来一大片地,考虑到或许会作坊扩建,或者开设其他作坊。
这事情想起来天马行空,安排起来却有些为难,一点想不通,后面的都堵死,真真是应了那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刘小冬揉揉眼,把纸一折,心说,算了吧,船撞桥头自然沉,过了年再说。
柿子已经捂了一个月,刘小冬想看看如何了。
从草堆里拉了一筐出来,掀开上面盖着的稻草,映入眼帘的就是排列整齐的挂着一层薄薄白霜的柿饼。
刘小月眼尖,看到白霜就忍不住对姐姐哥哥说:“这柿子上有面,你们看到了吗?有面?”
刘小小伸头扒拉着往里看,没有一人帮他,急的直哼哼。
刘小夏和刘小秋都觉得稀奇,问刘小冬::“这就是你说的挂霜了吗?”
刘小冬拿出来一个,反复看了几眼,直接上嘴咬开了。
不错,表皮有嚼劲,有点硬但不硌牙,多嚼几下就软化了。
内里红黄色,有点浑浊,但甜度够。
白霜有点薄,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可能跟她们当时摆放的有关系,不过不碍事。
整体很成功,几个小瑕疵也瑕不掩瑜。
刘小冬很满意,这柿饼很成功,就是有点小。
没办法,这是野柿子,小就小点吧,有的吃就不错了
刘小月见她姐直接拿出来吃,自己也毫不客气得伸出小手抓住一个,看都不看就往嘴里塞。
刘小小到现在还没见到这筐里柿饼长啥样,就看到刘小月已经吃起来了,顿时指着她嗷嗷叫。
王冬麦在门口坐着缝衣服也不抬头,对这几个小孩很是放心。
刘小冬立即给刘小夏和刘小秋拿一个柿饼,让他俩吃。然后又给王冬麦和她祖母赵来英各拿一个。
等两个长辈吃到嘴里都觉得好的时候,刘小冬决定这两天就去卖柿饼。
赵来英说:“这柿饼很甜,比糖还甜。以后要是想吃糖了,就吃一块柿饼。”
王冬麦点头同意不止。
当天,房家洼子家家户户都吃了柿饼,刘小冬哥姐几个跟着老刘头和刘树把全村的柿饼看了个遍,最后得出结论,自家的霜挂的最成功。
可能是天气的原因,这里的冬天不够干,夜里气温也不是十分低,所以不够柿子里的糖分析出来。
不过全都不耽误吃。
于是全村人都聚在一起,跟老刘头商议如何售卖的事。
老刘头看向自家孙女,说道:“我家冬丫有去县城卖东西的经验,让她说说看。”
于是刘小冬闪亮登场。
刘小冬看着用热切目光注视着她的全体村民,心里的责任感一下子就飞起来了。
她咳了咳,说道:“不如大家先说说,自己有没有卖柿子的想法。”
有人问:“这周边村里人都跟我们一样穷,没钱买的,不如去县里卖,还能卖个高价钱。”
刘小冬知道县里交易的规矩,要交摊位费,还要收商税,而且这群人没有售卖技巧,又是这种第一次出现的柿饼,搞不好会吃亏。
她说:“县里卖不是不可以,是有点冒险,摊位费不说,还要交商税,而且大家零散兜售,卖相不太好。”
又有人说:“那咋办,就不卖了?”
刘小冬说:“卖,一定要卖,而且还要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