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次宋若梅她们一行人,带在路上吃的干粮就是馒头。
往常她们出远门,都会烙一些死面饼,这种饼凉了之后吃起来是又干又硬。而馒头就不会如此,无论多凉,吃起来都毫不费力,而且越嚼越感觉到麦子的甜。
老面酵子的出现,即将改善大周人的饮食习惯,而这个改善者刘小冬,此刻正在继续啃甘蔗。
这甘蔗不是后世里用来做糖的甘蔗,而是那种细长骨节的“甘蔗”。糖份含量也不如甘蔗高。
不过有总比没有好,有了这些,以后就可以培育出更好的甘蔗出来,到时候还怕做不出更多的糖来吗?
刘小冬洗了好几根,拿刀剁成几节,分给所有人,其余的她准备留起来,到春天的时候把骨节上的芽子剁出来,培育出苗栽种下去。
一根甘蔗有七八个出芽的骨节,刘小冬准备把那几十根长得直一些的全留做培育,剩下的这些,就没事拿来啃了。
杜冬云险些被她这个想法吓到了:“就这么留着吃了?不熬糖浆了?”
刘小冬吐出一口甘蔗渣,说道:“太少了,全熬完都不够几斤的,还不够炒两次豆沙馅做蛋黄酥呢。”
杜冬云还能说什么呢,只得接受。
家里人大大小小都在忙,就刘小冬和杜冬云俩人悠哉地吃着甘蔗。
甜菜根刘小冬也不打算做糖了,留着炒菜熬汤吃。
反正带来了一些甜菜籽可以种,这些甜菜根就当新鲜蔬菜吃吧。
大周的冬天蔬菜还是太少了。
宋若梅带来了四坛子豆酱和十罐子梨膏,这是端午节时,刘小冬给她的来个方子做出来的。
本来朔阳送来了十二坛的豆酱和四十罐梨膏,除了带来给刘家的,其余的,宋若梅拿出一部分放在府城宋家酒楼里留着做菜,梨膏分出去一些送人和家用。
这样几下一分,这点东西就分完了。
不过有了这次的经验,府城酒楼的大厨准备明年也做豆酱和梨膏,反正大豆和梨子这些东西,梁阳府也是能买到的。
今年杜庭在县衙办了个蜡烛作坊,后来又做了一些柿饼,宋若梅见县衙的人做这些事情上手挺快,便也想趁机办个豆酱和梨膏作坊。
只是她想抽时间跟杜庭好好商量,但奈何杜庭实在太忙,好几次两人都说话了,但就是没工夫仔细商量。
杜贞念昨天回家的时候,宋若梅还跟她提了此事。杜贞念觉得这个作坊可以自己办,不需要官府出面。
但宋若梅又觉得现在她们全都很忙,要是办豆酱和梨膏作坊,她自己就更没有时间了。
两个女儿今年大半年的时间都在房家洼,而她一年到头连今天也才来这里两次。
真是没有空余的时间。
杜贞念倒是觉得这样挺好,人自在不说,还能有事情忙,非常充实。尤其是在年底盘账的时候,那些数字换成银钱,简直是不要太欢喜。
宋若梅听女儿这么说,一时哑然,竟然不知道怎么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