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热火朝天,邀请宴会分工忙(2 / 2)

过水镇上的这几个绣娘,是多少听到了一些房家洼的事迹的,也吃过腐乳和变蛋。

但陈力张请来的这十五个绣娘,就是完全不知道房家洼情况的。

一开始她们只想着赚钱,谁也没有其他想法,甚至来的路上听说房家洼是个村子,还有些忐忑,以为自己会吃不饱睡不好。

哪知道到这里一看,好家伙,家家户户前后进大院子,青砖绿瓦大高墙,最厉害的是能吃到白米饭和白馒头。

天啊,这是什么好日子?她们家在四宝县的,也是有些见识的,但家家吃干饭吃肉的,却少见。

而且一个小小的村子,竟然有一个私塾,村里孩童无论男女都去私塾读书习字,就连大人也要上完课。

更别说还有作坊了。

这简直超出了她们这群绣娘对村子的想象。

所以这群绣娘一来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慑住了,过了几天之后,开始彻底服气。

继而导致,她们每天睡下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讨论房家洼。

拿房家洼跟自己家做比较,看到过水镇的商队和村里组建的货郎挑队伍,又看到县令一家对村里的大力支持。

一些绣娘便越来越想跟房家洼各家打好关系。

她们都是靠一手手艺吃饭的,既然房家洼需要这样的手艺,那她们就可以留在房家洼。

只是她们大多都是成家有了孩子的,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们想来,但也要看家里的意思。

然后商量来商量去,修娘们就把主意打在了小辈们的身上。

谁家还没个亲戚,谁家还没个小辈呢。

房家洼的小孩子们也多,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就有好几个。

再翻过年,这群孩子就能提前相看起来了。

虽说大周律法规定不满二十周岁不可成亲,但提前个四五年相看,再提前一两年定亲,那可是比比皆是的。

跟房家洼结亲,是最快的攀关系方式。

到时候有了她们说媒的这条线,利用自己的手艺和房家洼的作坊,那还愁没有赚钱的机会吗?

其实她们在自己家也是不缺赚钱机会的,只是羽绒服这件事特殊,陈力张找到她们的时候,也将情况说明白了,这次的报酬要比平时做衣服的报酬多很多。

但她们做下来之后,已然把事情紧急这四个字忘了,只记得好几倍的报酬和眼前的繁华。

不过不打紧,反正这群人被房家洼吸引到就是事实。

这事刘小冬要是知道可就太开心了,她就是觉得房家洼人手不够呢,要是真的能来人,她就要拍手唱歌了。

大周户籍制度严格,出府都要路引,虽然这玩意好办,但费事不是。

寻常家庭,轻易不会搬迁,除非遇到大灾大难,就像房家洼这个村在过水镇的存在一样。

村里众人分工明确,男的在外头搭草棚子摆桌子,女的在家里做饭做菜,小孩子们帮着摆凳子摆碗筷。

刘小冬看着这群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房家洼人,心底也由衷地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