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洗尽古今人不倦(2 / 2)

真爱人生 林青昭 1755 字 15小时前

大家都看着李波,他的话让我好些意外,好像就是在批判我太追求完美,容不下世间有混浊。

我知道正史的编写可能受到官方立场、政治因素等影响,观点相对单一。野史则不受此限,能呈现出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读,为人们思考历史提供不同的视角,引发后人诸多猜测和思考。

我说:“你们喜欢野史就讲吧!我不反对,我聆听。”

肖班长问:“祝妹妹,《三国志》记载周瑜是怎么死的?”

“病死。”

“什么病?”

“箭伤发作。”

“说是暴毙对吧!”

“差不多。”

肖班长兴致勃勃,正史野史交错讲开:赤壁之战后,刘备和曹操都发现周瑜这小子不好搞,是个大麻烦,想着要怎么害他。有一个晚上,孙权等其他人走后,单独留下刘备私聊,刘备刘老板有一手杀人的绝活,之前在白门楼,他就用一句话引曹操杀了吕布。这一次,他又开始了表演这手绝活,刘备对孙权说……(说什么来着?肖班长过于激动忽然断片,祝妹妹补充一下,我没记那么细。)

说:“公瑾文韬武略,万人之英,气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呢。”

对就是这句!曹操却给孙权写了封信,说我撤退时候自己放火把船烧了,让周瑜获得了虚名。《江表传》写到这里来了一句精辟的总结:“就因为瑜威声远着,故曹公刘备咸欲疑僭之。”就是说一场赤壁之战,周瑜引起了刘备和曹操这两大巨头的针对和离间,那么刘备曹操离间成功了吗?

作为当时第三大巨头的孙权对周瑜又是怎么看的?肖班长转向劳力:“四哥,你这段时间肯定也读了不少三国历史,你讲讲你的看法吧?”

劳力看着肖班长边冲茶出来边说:“你怎么知道我这段时间一定读三国?”

“那是肯定的,祝妹妹在讲三国你哪能不读三国历史,你宿舍床头不止一本三国书呢!”

“臭小子,还窥探人家隐私!让七弟讲吧,你们是有备而来,我知道劳力不想讲太多跟我观点不符的东西。”

李波毫不谦让:公元200年,孙策死孙权上位的时候18岁,这个18岁的青年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影响力不够,难以服众呢?他会不会忌惮那位东吴的第二大股东在军中以及整个江东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他的周郎呢?周瑜过去是名扬江东,可现在名扬天下了,这会不会引起孙权更深的猜忌呢?我认为会的。

有三四点可以说明:

第一,孙策死时,孙权并未召回周瑜,而周瑜直接带兵回来奔山,那时孙权一定会认为周瑜在宣誓兵权,感受到压迫感。

第二,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周瑜至死都是鹰派,孙权和鲁肃是鸽派,而后两任都督吕蒙和陆逊都是周瑜的旧部,明显受到周瑜的影响,他们可以看作是鹰派的延续,后来吕蒙、陆逊的死,也和孙权脱不了干系。

第三,周瑜在湖北打完赤壁之战,孙权率军在东线猛攻合肥,是不是他想证明自己也能行,名气不能全让周瑜占了。

结果是三国从此有了一个笑话,叫“孙权打合肥”,后面孙权还得了一个“孙十万”的外号,孙权打不下合肥,周瑜也不来支援,后来周瑜解释西线形势紧张,所以没来,如果孙权没有不满,周瑜为什么要做解释呢?

第四,周瑜在临死前写给孙权的信里提醒孙权养刘备“有似养虎”,关键是还用了这八个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八个字是不是说之前你不听我的,现我死了你还不听我的意见吗?

综上所述,孙权和周瑜明显存在着诸多分歧,在关系上远比不上周瑜和孙策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

听到这我眼眶泛红,周瑜跟孙策的感情实在太深厚了……联想梁兄和众兄弟的感情,我下意识搂紧他的手臂。

劳力沉重补充道:周瑜暴毙是存在疑点。南郡之战的时候,周瑜确实被流矢射中,但从后面周瑜返回南京一趟,向孙权提出他要亲征巴蜀,就可以说明他的伤势恢复的不错,并不严重,怎会暴毙?是有些蹊跷。

再之,孙权当时已答应了刘备不打巴蜀,现在又同意周瑜打巴蜀,这种前后矛盾是不是已经部署好了,决心除掉周瑜,所以打巴蜀根本就不会发生。

钟云霄接劳力的话:“巴蜀成都那个地方,谁进去都可以独立称王,孙权一般不会让周瑜带走几万吴军进成都。”

我同意梁兄的观点:“项羽就是派刘邦到巴蜀当汉王,才给刘邦夺得天下的机会。刘邦进巴蜀烧了栈道,打消了项羽的疑心,后面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历史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这一夜,他们不止喝了两泡茶,一直谈论到接近凌晨。

茶香氤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不时卷起诗的浪花;词的涟漪……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