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龙根透碧苔(2 / 2)

转眼间,又一个夏天悄然过去,苏油终于迎来了制作浮标的最佳时刻。他将南荻多余的部分巧妙剔除,只保留上端的四个尖齿,它们巧妙地拼合成一个短弧形圆锥,而下端的两个长尖齿则构成了一个长弧型圆锥,这一步骤不仅需要精准的手法,更是一次从平面到立体的艺术飞跃,需要深厚的几何学知识作为支撑。而他手中的极薄刀片和砂纸,就像艺术家的画笔,一点点勾勒出浮标的轮廓。

这项技艺,源自一位后世漆艺大师的传授。当年,苏油怀揣着对技艺的无限渴望,跪在大师面前求教。大师只是微微一笑,递给他一支看似简单的浮标:“如果你能把它做到极致,说明你心中有爱,手中有艺,到时候,我再教你更多的秘密。”

这支小小的浮标,凝聚了漆艺的精髓,尤其是拭漆这一环节,苏油会用自己的手指肚,如同抚摸爱人的脸颊般轻柔地抹拭,通过指尖的触感,感知漆面的均匀与厚薄,每一次触碰,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和致敬。在苏油的手中,这不仅仅是一支浮标,它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匠心的见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在蔚蓝湖泊的轻抚下,一支支浮标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的故事始于大师那双巧手与无尽的匠心。这位大师,年复一年,从晨曦微露到夕阳西下,精选着湖畔边坚韧不拔的荻材,每一根都承载着自然的韵律与时间的痕迹。他亲手雕琢上百支浮标,这不仅仅是对技艺的磨砺,更是对手感的极致追求,五十年如一日,岁月悠悠,匠心不老。

即便荣誉加身,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依旧保持着那份初心与坚持,每日与浮标为伴,仿佛是在与老友对话。从他手中诞生的每一支浮标,都如同艺术品般精致,钓友们趋之若鹜,不惜重金以求,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它们不仅是钓鱼的工具,更是收藏家眼中的瑰宝。

苏油,这位对大师精神深感敬佩的年轻匠人,他的双手早已习惯了与浮标的亲密接触,上千次的切割,让他的手法如同行云流水,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无误。浮标的初步形态在他手中渐渐显现,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艺术之旅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是标杆的制作,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耐心的过程。苏油选取细长的竹签,利用磨床的旋转力量,左手稳稳牵引,如同指挥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右手则灵巧地折叠砂纸,轻轻包裹竹签,每一次摩擦都是对完美的追求。竹签逐渐变得圆润光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