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二章中医药调理气厥(2 / 2)

[评析]本案症属“气厥”。气厥多系情志不遂,气机逆乱所致。本案患者素来精神抑郁,肝气郁结不舒,突受惊恐后,气机骤然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遂有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固等症。肝气上逆,气机闭塞,乃致胸高气满,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得通达四末,筋脉失养,乃见四肢不温、抽搐。

《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气厥之证,多因情志内伤,气机逆乱所致。本案患者素体肝郁,肝主疏泄,情志不调则肝气郁结,复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上冲,壅塞心胸,蒙蔽清窍,故见昏厥;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胸中气满,故见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温煦四末,筋脉失养,故见四肢不温、抽搐。

治疗以疏肝理气、开窍醒神为法。取膻中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具有宽胸理气、开郁通阳之功,可疏解胸中气机郁滞;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强心理气、和胃降逆之效,既可调理心气,又可平肝降逆。两穴相配,一上一下,一表一里,协同作用,共奏疏肝理气、开窍醒神之效,使气机调畅,阴阳和调,诸症自除。

在实施治疗的时候,对于膻中穴这一穴位,我们需要采取平补平泻的针刺方法。将银针垂直刺入该穴位 0.5 至 0.8 寸深,待感受到针下有了“得气”之感后,再运用捻转的手法来进一步刺激穴位。而针对内关穴,则应选用泻法进行针刺操作。同样也是将银针直直地刺入 0.5 到 1 寸的深度,并在此基础上施行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完成这些步骤之后,让银针留在穴位里大约 20 至 30 分钟的时间。当膻中穴与内关穴相互配合使用时,它们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相辅相成。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内部的气机运行,使之顺畅无阻。同时也能促进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协调,从而使得各种病症自然而然地消除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