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中邪(1 / 2)

中邪

段雄想起了战前制定计划的时候,那两位牙门军幢主惊讶的目光。</p>

哈哈,一群嫩雏!</p>

除了自己在战争中琢磨出来的少得可怜的经验,就没正儿八经接触过正统的军事传承。</p>

诚然,有的人没读过兵书,没学过兵法,但在长期战争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作所为“暗合兵法”。</p>

但这种人终究只是少数。</p>

当时他故意问道:“幽深塬道之中,贼见遇伏?会怎么做?”</p>

章古认为贼军会退却。</p>

余安则认为已经入隘道的人无法退,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只能加速向前冲,如此尚有一线生机。只有那些还没来得及进入隘道的人方有退却的可能,但贼军也就此被截成两段了,败局已定。</p>

段雄比较欣赏余安的头脑,于是提点了一下:“这个时候,若能将辅兵、丁壮置于南边,待敌大队通过之后,击鼓吹角,呐喊而进,绝大部分贼众便不敢退却,只会并力向前。”</p>

章古听了觉得有道理,又问道:“那为何不在前方拦着?贼众从南边来,东西二塬弓弩齐发,南边再埋伏辅兵丁壮,呐喊鼓噪,北边隘口若能堵住,则可将贼军全歼。”</p>

为什么?马上你就知道了。</p>

一百五十骑具装甲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冲向还在收容部伍的匈奴人。</p>

一些人惊慌失措地散开,在外围兜着圈子,试图射箭。</p>

一些人直接夺路而逃,连刘灵的招呼也不管了。</p>

还有人被撞了个正着。</p>

金戈铁马之下,惨叫连连,痛呼不已。</p>

同样是骑兵,但他们的马与具装甲骑比起来,简直就像是驴。</p>

同样是骑兵,但他们的装备与具装甲骑比起来,简直就是乞丐。</p>

两相冲击之下——不,事实上只有一方冲击,另一方是被冲而已——轻骑兵直接给打散了,落马者不知凡几。</p>

一轮冲锋结束后,具装甲骑远远兜回,发起了古、余安二人在隘道中匆匆一点计,杀贼逾千。</p>

隘道南口亦击杀贼人四百余。</p>

他们这一通埋伏,以轻微的伤亡代价,获得了斩首一千八百级的效果,可谓辉煌的大胜。</p>

而且,据抓获的俘虏指认,还有一位名为呼延宏的外戚子弟被乱箭射死……</p>

******</p>

战斗并未完全结束。</p>

刘灵在冲到距陕县数里之处时,遇到了回返的七百余骑。</p>

这些人要么是在前面探路的轻骑,要么是被章古、余安二人放过的前队,听闻后方遭到埋伏之后,立刻返身驰援,结果半路遇到了狼狈奔来的刘灵。</p>

刘灵身边只有两百余骑了。</p>

众人停下歇马,吃些食水,并派人收容散卒。</p>

至午后,又有三四百骑来投。</p>

看着渐渐壮大的部伍,刘灵惊魂稍定,长叹一声后,对众人说道:“沿原路返回已然不可能,不如一路向东,找渡船返回北岸,如何?”</p>

众人也没什么心气了,纷纷应是。</p>

出征之前,他们是气势逼人的五千骑兵,仿佛天下之大,随处都可去得,没人挡得住他们,没人追得上他们。</p>

如果邵贼主力仍在大阳,那么他们就发挥骑兵超卓的机动性,奔袭百里,将浮桥占住,乃至破坏浮桥,把邵贼的主力大军堵在北岸。</p>

到了那时候,他就只能仓皇东撤,翻越王屋山,出轵关陉,进入河内。</p>

这個撤退是仓促的、狼狈的,必然要丢弃一切不必要的辎重,还要面临大汉步骑的追击,损失必然不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