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六年十月·尚工局铁火坊
朱厚照盯着新铸的铁铳管,炉温将他的脸映得通红。牛二虎的义女青禾正用「绣纹验铁法」检查铳管裂纹,绣绷上的「工」字纹样随针脚起伏,竟与铳管螺旋纹严丝合缝。「陛下请看,」她举起铳管对着天光,「铁料经「五炼渗碳法」,含碳量已达一成五,比寻常熟铁硬三分。」
先铜后铁乃明代军工的现实选择。尚工局新辟的「铁火坊」内,二十座高炉昼夜运转。匠人们往炉中填入煤炭与铁矿石,牛二虎坐在暖轿中指挥:「先下炉甘石,再投碎铁!」他咳嗽着喷出黑痰——铅毒未愈,却坚持改良炒钢法。炉前学徒按《天工开物·五金》「生熟炼铁」之法,将液态生铁炒炼成可锻熟铁,再经「五炼渗碳」(反复折叠锻打渗碳粉)制成精铁。为何先以铜铸炮,今又转铁?盖因铜虽易铸(熔点千余度,铁则需千五百度),却藏量有限,且延展性佳却硬度不足,炮管易磨损。早年铸「红夷大炮」,每门耗铜三千斤,仅能发射数百次,非国富不可为。而铁材随地可采,价仅铜三分之一,若得「五炼渗碳」之法,硬度竟可超铜,且耐磨损,宜于量产。
铁器崛起源于技术突破下的军工转型。青禾掀开炉门,火舌卷着火星扑面而来。她用「温度辨色法」判断炉温:「赤焰过旺!快添给一些铁矿石降温!」这法子仿自牛二虎的「看火色九等法」,将火焰颜色与铁料含碳量对应——橙黄为熟铁,青焰为精铁。昔年铸铜铳,匠人需逐寸验铜,稍有铅杂即炸膛;今「铁芯铜体」之法,外铁内铜,铁承压力,铜导火药,炸膛率大降。更有「松烟鱼油防蚀法」,松烟填微孔,鱼油隔潮气,铁器可保三年不腐,较铜器仅多打磨之劳,却省七成资费。是以朱厚照力排众议:「铜铳如金锭,铁铳如铜钱——金锭可镇库,铜钱方能流通万军。」
铜归钱法是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逻辑。巳时,王巧儿带着女儿朱瑢来到铁火坊,腰间「巧」字玉佩换成了松烟墨块。「试试这个,」她递给青禾一个蜡丸,「松烟墨混鱼油、密陀僧,涂在铁件表面可防铁锈。」匠人将混合物加热涂于铳管,冷却后形成深黑色防护层。此时杨廷和持《铁器不宜火器疏》闯入,却见试射场上,五管并联的「连珠铁铳」正轰鸣试射。朱厚照指而告之:「杨首辅可知,铸一铜铳之铜,可铸十钱;铸一铁铳之铁,仅耗半钱之铜价?」原来明代钱法,「嘉靖通宝」每文重一钱二分,含铜六成,若铜尽归军工,则钱荒必起。今铁器既成,铜料自当还于户部,每岁可增铸钱百万贯,既足兵甲,又稳市易,此乃「以铁强军,以铜裕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