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贺文章发表(1 / 2)

王屋山,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名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它巍峨耸立,气势雄浑,衔晋接冀,脉承京师,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更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最主要的山峰是天坛、灵山、五斗三座,其中尤以天坛峰地位最为突出。那天坛峰高耸入云,宛如一把利剑直插苍穹,又似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威严地俯瞰着世间万物,有着“天下砥柱”之称,被道教尊为“道境极地”。

在这座仙山之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水花飞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山的古老传说。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总仙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有的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有的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气势恢宏。真可谓是三里一宫、五里一殿,因而成为了中国道教活动的中心。

阳台宫,这座由唐玄宗李隆基敕命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创建的宫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唐开元十二年(724 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工匠们带着工具和材料来到了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开始动工兴建。他们的汗水洒落在地上,每一块砖石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唐开元十五年(727 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历经三年的精心打造,阳台宫终于建成。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美不胜收。因周边形胜恰似“丹凤朝阳”,故而得名阳台。

然而,岁月的沧桑和战乱的侵袭,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宫观庙宇逐渐凋零。墙壁上的彩绘渐渐褪色,宫殿的屋顶也出现了破损。直到金贞佑二年(1214 年),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工匠们再次来到这里,对阳台宫进行重修,改观为宫。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每一次的修葺都像是给这座古老的宫殿注入了新的生命。阳台宫终成为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教语文的张老师怀着对文化传承和学生成长的关怀,经常带领李贺和全班同学到阳台宫等王屋山的风景名胜去游学。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同学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跟在张老师身后。张老师手中拿着一本笔记本,不时地给同学们讲解着沿途的风景和历史文化。

当他们来到阳台宫时,同学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古老的宫殿大门敞开,仿佛在迎接他们的到来。宫殿内,香火缭绕,钟声悠扬。同学们好奇地四处张望着,有的抚摸着古老的石柱,感受着岁月的痕迹;有的抬头仰望着精美的壁画,赞叹着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