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公仆们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炽热热忱
他们的征程充满诗意与担当,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书写着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在这里,梦想的幸福如同甘醇馥郁的美酒
浸润着生活的每一个细微角落,甜蜜而又醉人
在这里,高楼如顶天立地的巨人般耸立
宽阔的肩膀仿佛生长出洁白似的云朵
与湛蓝如宝石的蓝天相映成趣
在这里,丰收的硕果挂满枝头,那醉人的红晕
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在这充满春华秋实、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美好感觉里
我在王屋山上尽情浣洗心灵的尘埃,让自己的灵魂
与这古老的山川,如同水乳交融般融为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笔触细腻的画卷,生动而逼真地展现了王屋山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那峰峦叠嶂的雄伟身姿,溪流潺潺的灵动韵律,云雾缭绕的梦幻意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更深入透彻地挖掘了其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当下的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无一不涵盖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对现代城市蓬勃发展的描绘,以及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字里行间洋溢着李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无限憧憬 。他的诗句饱含着对家乡炽热深沉的热爱,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倾诉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同时,也满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先辈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致以崇高的敬意,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深沉而坚定的文化自信。
诗作完成后,李贺的心七上八下,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不停地搓着手,双手因紧张而微微颤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沁阳部队,向当地赫赫有名的文学导师蔡诗华老师请教。蔡老师接过诗稿,身子微微后仰,稳稳地靠在椅背上,缓缓架起那副玳瑁边框的老花镜,逐字逐句,目光如扫描仪般认真研读,时而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神情;时而轻皱眉头,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读完后,蔡老师轻轻摘下眼镜,用手轻轻拍了拍李贺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为让诗作更加完美,蔡老师召集雪梅文学社的老师们齐聚会议室,共同研讨。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长桌四周坐满了人。蔡老师率先发言,他挺直腰板,双手捧着诗稿,身子微微前倾,语气中满是赞赏:“李贺这首诗,深刻挖掘了王屋山的文化底蕴,像这句‘在唐诗宋词的幽雅里,我和星星一起,走进你的传说,走进你的神话’,巧妙融合历史文化与浪漫想象,很有新意。”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在空中晃了晃。
李老师推了推下滑的眼镜,身体迅速坐直,清了清嗓子,发出略显沙哑但充满力量的声音,接着说:“我觉得现代生活这部分的描写还可雕琢,比如‘在这里城市建设得到了巨大发展’,表述太直白,不够凝练。换成‘林立的塔吊勾勒城市新轮廓’,画面感会更强,诗句也更生动。”一边说,一边用手中的笔在空中用力地比划着,仿佛在勾勒着那塔吊的轮廓。
张老师微微点头,身体向李老师那边侧了侧,补充道:“情感递进方面也有待加强,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憧憬,过渡不够自然,目前像是在罗列,没有形成连贯的情感脉络。”说罢,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担忧的神色。
年轻的刘老师激动得脸颊泛红,犹如熟透的苹果,身体前倾,双手撑在桌上,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兴奋地表达不同看法:“我反倒觉得这种罗列有独特力量,像一连串鼓点,不断强化对王屋山的赞美。李贺作为年轻人,这样直白的表达很有朝气。”眼神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能从中看到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时而热烈争论,面红耳赤;时而达成共识,相视一笑。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在纸张上飞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人拿着笔在诗稿上圈圈画画,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照亮了一张张专注而认真的脸庞。李贺坐在一旁,身体紧绷,脊背挺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发言的老师,一刻也不敢松懈,不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手中的笔也在本子上飞速记录,生怕错过任何宝贵建议,额头上还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经过这次深入研讨和精心打磨,诗作终于定稿。随后,李贺前往焦作日报副刊编辑部请教。编辑们在认真研读了这首诗后,对它的立意与表达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意象、深刻的内涵,足以在文学的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引发读者对家乡文化的强烈共鸣,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在心中唤起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没过多久,这首凝聚着李贺心血与众人智慧的诗作,便在焦作日报上正式发表,瞬间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家乡人民中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读者在读完诗作后,纷纷表示,李贺的这首诗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王屋山,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感受到了家乡文化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
这首诗的发表,对于李贺而言,无疑是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它不仅是对李贺才华与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通过这次经历,李贺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他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师范生,自己身上肩负着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的神圣责任。他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王屋山的灵气与古老文化的精髓,化作一篇篇动人的诗作,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这些年轻的心灵,在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坚实力量,让家乡的文化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在往后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李贺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望直板沟的那段难忘岁月。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双手枕在脑后,眼睛望着天花板,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般飘远。心中涌起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那眷恋如同醇厚的美酒,越陈越香。他知道,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漫长,无论自己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王屋山的坐标永远是他心灵的温暖归宿,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