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布置宅邸(2 / 2)

只见那包裹在桑皮纸中的漆包铜线犹如灵动的小蛇一般,沿着屋梁和枋木蜿蜒前行,最终在正厅上方的藻井处汇聚成一个精美的旋涡状云纹图案。而在这个云纹图案的末梢位置,还系挂着一串小巧精致的铜铃铛。每当有微弱的电流通过时,这些铜铃铛就会被轻轻地触动,随即发出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清脆的铃声瞬间打破了室内的宁静,与窗外的鸟鸣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美妙动听的晨曲。

此外,八盏造型别致的琉璃宫灯高高地悬挂在雕花横梁下方,每一盏宫灯内部都镶嵌着一根由钨青铜丝制成的灯丝。这些灯丝在真空中蜷缩成一团团毛茸茸的光团,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原本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映照得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般,如梦似幻,美不胜收。

宅邸东侧,渭水支流潺潺流淌而过,而在这清澈的水流之中,三台巨大的青铜水车正悠然地转动着。

这些青铜水车工艺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巧思。水车的檀木轮轴通过精妙的榫卯结构与齿轮室紧密相连,仿佛天生就是一体。在齿轮室内,十二组精心浇铸而成、刻满了神秘云雷纹的青铜齿轮相互咬合,完美地传递着动力。随着齿轮的转动,一个个嵌有强大磁石的转轮开始在密密麻麻的铜线圈中飞速旋转,不断地切割着磁感线。

为了确保电流能够安全稳定地传输,那些铜线被细致地用桑皮纸整整包裹了三层。然后,它们又被浸入由鱼油和松脂经过精心熬制而成的绝缘漆中。等到晾干之后,这些铜线便如同一条条灵动的小蛇一般,沿着宅邸内的梁柱暗槽蜿蜒铺设开来。

走进宅邸的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横梁下方悬挂着的那八盏散发着柔和光芒的改良版青铜豆灯。这些豆灯造型独特,其灯座乃是工匠们运用古老的失蜡法铸造而成的中空设计。灯座内部巧妙地嵌套着一层透明如水晶般的真空琉璃罩,使得灯光能够毫无阻碍地穿透出来。而在琉璃罩之内,则是用钨青铜合金丝精心缠绕在经过精细打磨的玉琮形陶芯之上所制成的灯丝。

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连接着豆灯的导线顺着空心廊柱悄然延伸,并最终与整个宅邸的主电路成功相连。而在所有的线路接缝之处,都被涂抹上了一层厚厚的蜂蜡,以此来起到良好的密封和防潮作用,从而保证整个照明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下去。

西厢房的冰鉴制冷系统由五道工序构成:首先在青铜方鉴底部钻孔,嵌入陶土烧制的制冷槽;槽内铺设螺旋状铜管,连接屋后硝石溶解池;将装满清水的陶罐置入槽中,通过铜管循环的低温盐水使陶罐表面结霜;最后用牛皮风箱将冷气通过竹制管道输送到各屋。

在这座宏伟的庭院之中,中庭的星宿风扇无疑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它是以古老而神秘的浑天仪为蓝本精心改造而成的。那二十八根由精选竹子制成的扇叶,宛如轻盈的羽翼般,被巧妙地安装在了青铜地动仪的龙首轴承之上。

在这神奇装置的下方,还暗藏着一台电动机。其动力传递依靠着坚韧的丝绳来完成,使得整个系统运转得平稳而高效。电动机的外壳更是别具匠心,采用了夯实的泥土与滚烫的铜汁混合浇筑而成,不仅坚固无比,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之美。

而电动机内部的磁石阵列,则源自于古代智慧的结晶——司南。这些磁石经过精准排列,为电机提供了强大的磁场驱动力。至于转子线圈,则是由直径仅 0.3 毫米的漆包线精心绕制而成,整整绕制了三百匝,确保了电流的稳定传输。

再看宅院的四个角落,分别矗立着高达九尺的避雷塔。它们宛如四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家园。避雷塔的塔身是由七层坚实的夯土台层层堆叠而成,塔顶则安装着三把闪耀着寒光的三叉青铜戟。这些青铜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深埋入地下的铜链与十口倒扣的陶瓮紧密相连。

每一口陶瓮都被填满了木炭和粗盐的混合物,这种独特的组合能够有效地吸收雷电能量,并将其导入大地深处。而铜链与陶瓮的连接处,则使用了融化的铅液进行浇铸固定,确保了整个避雷系统的稳固可靠。

至于控制这套精妙电路系统的核心所在,便是位于藏书阁二层的控制台。主闸刀乃是由一把青铜剑改制而来,剑格之处镶嵌着形如虎符的双控开关,操作起来既便捷又充满仪式感。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个标有十二时辰刻度的圆盘。这个圆盘连接着各种粗细不一的保险丝,这些保险丝均由铅锡合金精心铸造而成,并且外部套着带有开孔的陶管,既能保护保险丝,又便于散热。

在旁边的竹简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片片用珍贵龟甲精心刻制而成的电路图。图中的线路错综复杂,但每个接线节点都清晰地贴着用朱砂标记的方位符,让人一目了然。

庭院围墙内埋设着环形接地网。四指宽的铜带沿着墙基延伸,每隔五尺打入一根包铜木桩,木桩顶端露出带凹槽的铜钉,用于连接各屋分线路。所有接口处涂抹掺入朱砂的沥青,再用麻布包裹防氧化。

做完这一切王一十分满意,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么做会引发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