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谋变启新章(2 / 2)

朱棣眼眶微微湿润,站起身来,一脸庄重,单膝跪地,字字铿锵:“大哥,雄英,我朱棣在此立誓,对大明、对父皇、对你们,我忠心可昭日月。只要能保我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万死不辞。今后,我必以满腔赤诚,为大明的千秋万代,为大哥和雄英的宏图霸业,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绝无二心!”

三人又围绕着未来的军事布局、海外贸易等话题,热烈地讨论起来。朱雄英详细讲述着他所了解的海外高产作物,还描绘着这些作物在大明土地上广泛种植后,百姓丰衣足食的美好景象;朱棣则分享着他在北平的军事经验,探讨如何训练出一支既能适应陆地作战,又能配合海上行动的精锐部队;朱标作为太子,不时从大局出发,提出一些统筹性的建议,平衡各方利益。

几日后,奉天殿内庄严肃穆,雕龙画栋在日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威严的气息。朱标、朱雄英和朱棣三人稳步踏入,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更添几分紧张氛围。

朱雄英率先上前,双手捧着精心整理的海外贸易资料,以及海外高产作物的详细介绍,恭敬地呈给朱元璋。这份资料筹备良久,其中不仅有南洋香料、西洋火器的相关信息,还配上了生动的绘图和数据,直观展现出海外贸易的广阔前景;对于玉米、红薯等作物,更是附上了种植方法、产量预估以及在灾年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朱元璋接过,神色平静,目光却锐利如鹰,逐字逐句地审视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朱标见状,微微欠身,适时开口:“父皇,如今世界局势已然发生巨变,海外贸易实乃我大明繁荣昌盛的关键契机。开展海外贸易,不仅能充盈国库,让我大明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军备扩充,还能提升我朝在世界的影响力。那些海外作物,耐旱高产,若能在我大明广泛种植,定能解决百姓温饱问题,使百姓免受饥荒之苦,这可是关乎社稷根基的大事啊。”

朱棣紧接着上前一步,抱拳说道:“儿臣听闻西洋诸国,因航海贸易,国力日益强盛。我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若能把握机遇,开展海外贸易,定能更上一层楼,远超他国。而且,掌控海外贸易,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稀缺资源,加强军事力量,保卫大明疆土。”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又神色一凛,放下手中资料,沉声道:“你们所言,朕心中有数。可海禁一开,倭寇必定趁机侵扰,沿海百姓的安全如何保障?沿海地区一旦陷入混乱,百姓不得安宁,这海贸即便能带来财富,又有何用?”

朱雄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再次呈上一份海防加固计划。这份计划里,详细规划了水师的重新组建方案,从战船的建造数量、规格,到水兵的招募标准、训练课程,以及沿海防御工事的修缮与新建地点,无一遗漏。他有条不紊地说道:“皇爷爷,孙儿早已深思熟虑。只要重新整顿水师,配备先进的火器战船,加强沿海防御工事的建设,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水师部队,定能将倭寇拒之门外,保沿海太平。”

朱元璋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大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这位开国皇帝的决断。

此后几日,朱标、朱雄英和朱棣抓住各种机会,向朱元璋进言。他们精心准备了更详细的贸易收益预估报告,仔细分析海外贸易将如何带动国内丝绸、瓷器、茶叶等产业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他们还找来沿海百姓,讲述因海禁而生活困苦的现状,描绘若开放海禁,能为他们带来新的生计希望;他们更是翻阅古籍,列举历史上因开放交流而兴盛的朝代案例,如唐朝的万国来朝,强调开放的重要性。

终于,在一番艰难的周旋后,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开口:“罢了罢了,咱勉强答应让雄英重新成立水师。但这水师必须训练有素,战船坚固,火器精良,海防绝不能出一丝差错。海禁之事,也先试行一段时间,若有不妥,即刻恢复。所需人员任你挑选。”

朱雄英欣喜万分,连忙跪地谢恩:“多谢皇爷爷!孙儿定不负所望,亲自督训水师,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劲旅,守护沿海安宁,助力海外贸易顺利开展,为我大明开创新的盛世!”

从奉天殿出来,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这只是大明变革的开端,前路或许荆棘丛生,但只要齐心协力,大明定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迎来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