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颁布后,大明朝表面上风平浪静,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各藩王接到诏书,虽心中不满,但在朱元璋的威严之下,无人敢公然违抗。
晋王朱棡在王府中来回踱步,怒目圆睁,犹如一头发狂的狮子。他将手中的诏书狠狠摔在地上,咆哮道:“这诏书一下,咱们多年的心血就付诸东流了,往后行事处处受限,简直欺人太甚!”周王朱橚坐在一旁,眉头紧锁,阴沉着脸说道:“三哥,虽说咱们不敢违抗圣意,但就这么咽下这口气,实在憋屈。难道就任由朝廷这般压制?”
为安抚藩王情绪,朱元璋很快宣布了一项封赏决定:对迅速配合诏令的藩王,赐予大量田产、珠宝,表彰他们的忠心;对为朝廷建言献策的藩王,给予进朝述职、参与朝政讨论的机会。这一举措效果显着,不少原本满腹怨言的藩王,为获取赏赐,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朝廷安排。
晋王朱棡和周王朱橚虽不敢公然违抗,却也不愿轻易放弃。他们一边安排下属表面上配合诏令实施,一边私下里频繁联络。
一日深夜,金陵城一片寂静,仿佛陷入了沉睡。晋王朱棡秘密召集几位心腹谋士,在王府密室中商议对策。密室里烛光摇曳,映照着众人阴沉的脸,气氛压抑而紧张。
“如今朝廷步步紧逼,咱们若不想办法应对,迟早会被架空。”晋王朱棡率先打破沉默,眼中闪烁着不甘的光芒。一位谋士凑上前,低声道:“王爷,咱们不妨暗中扩充兵力,等时机成熟……”话还没说完,就被周王朱橚打断:“不可!老头子眼线众多,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二哥的下场,咱们可不能忘。”
众人陷入沉思,许久后,另一位谋士开口道:“王爷,咱们可以从经济方面入手。暗中与各地大商人勾结,掌控盐铁等重要物资的买卖,积累财富,以备不时之需。再者,拉拢朝廷中的官员为咱们说话,打探消息。”晋王朱棡和周王朱橚对视一眼,均觉得此计可行,脸上露出一丝阴鸷的笑容。
朱雄英时刻关注着各藩王的动态,很快从密探那里得知晋王和周王的小动作,立即进宫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听完,神色平静,淡淡道:“朕料到他们不会轻易死心。不过,就凭他们这点小伎俩,翻不出什么花样。”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下令锦衣卫加大对藩王的监视力度,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朱雄英回到东暖阁后,召集心腹商议应对之策。“晋王和周王贼心不死,咱们必须早做防备。”朱雄英目光坚定,扫视着众人。心腹们纷纷献计,有的建议加强对藩王属地的经济管控,切断他们与商人的勾结;有的提出分化藩王身边的势力,安插眼线;还有人提议利用藩王之间的矛盾,挑起内讧,削弱他们的整体实力。
此后,金陵城表面上依旧平静,宛如一潭死水。但各方势力却在暗中较劲,如同隐藏在水下的暗流。朱雄英深知,各位叔叔们只是迫于朱元璋的威严不敢轻举妄动,他们的心中必然另有算计。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虽然此次通过限制藩王权力,暂时削弱了他们的势力,但朱雄英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也更加艰难。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然而,他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大明的长治久安披荆斩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