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得知这一情况后,独自端坐在东宫那静谧的书房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他的身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可他却浑然不觉。他眉头紧锁,两道浓眉几乎拧成了一个结,目光凝视着窗外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眼中却毫无焦距,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的脑海里,不断盘旋着此次科举风波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今这愈发复杂棘手的局面。他深知,事情已经如同脱缰的野马,朝着更加难以控制、更加复杂的方向狂奔而去。原本满心期待通过调查小组的复核能平息这场风波,让一切回归正轨,没想到却像是点燃了一串连环炸弹,引发了更大、更猛烈的质疑与动荡。
此时,朝堂之上,一些心思敏锐的大臣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犹如嗅到了暴风雨来临前气息的飞鸟。几位平日里与北方势力往来密切、关系盘根错节的大臣,神色凝重地站了出来,他们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传递着同样的忧虑与不安,随后,一同向朱雄英进言。其中一位年长的大臣,胡须随着他的话语微微颤动,语重心长地说道:“太孙殿下,如今北方考生情绪激动到了极点,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若不采取有效且及时的措施加以安抚,恐生大乱,危及社稷。依臣等之见,应对调查小组进行二次审查,重新彻查此事。如此一来,或许能稍稍平息北方考生的怒火,安抚他们那颗受伤且愤怒的心。”
朱雄英微微颔首,他神色沉静,眼神中却透着深深的忧虑。他明白这些大臣的建议并非毫无道理,也并非出于私心。这场科举风波,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考试争议,它像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南北势力之间长期隐藏在暗处的矛盾,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南北势力大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处理稍有不慎,就如同在悬崖边缘跳舞,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
带着这些建议,朱雄英再次踏入那座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皇宫。一路上,他脚步匆匆,脑海里不断思考着如何向朱元璋陈述此事,如何应对这复杂的局面。踏入大殿,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然后缓缓开口:“皇爷爷,”他的声音低沉而沉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虑,“如今调查结果公布,北方考生拒不接受,坚称张信等人偏袒南方,心存私心。朝堂之上,亦有大臣建议对调查小组进行二次审查,以此来安抚北方考生之心,稳定局势。孙儿特来向皇爷爷禀明此事,还望皇爷爷定夺。”
朱元璋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上,脸色阴沉得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乌云密布,让人不寒而栗。他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发出沉闷而单调的声响,每一声敲击,都像是在众人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透着帝王的威严、对局势的忧虑,以及对这两难抉择的沉思。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沙哑:“此事竟发展到这般田地,实在出乎咱的意料。二次审查之事,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朕三思。”
朱雄英退下后,朱元璋独自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望着大殿外那片广阔的天空,思绪却早已飘远。他深知,无论是维持调查结果,还是进行二次审查,都像是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选择前行的方向,都可能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维持结果,北方考生那熊熊燃烧的怒火将难以平息,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从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危及大明的根基;进行二次审查,又可能会让朝廷陷入一种反复无常、犹豫不决的形象,损害朝廷的公信力,让天下人质疑朝廷的决断力与权威性。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每一个选项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犹如在悬崖的边缘徘徊,一步走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 他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做出一个既能维护朝廷威严,又能平息民愤,稳定局势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将关乎大明的士子未来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