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的验甲仍在继续,方孝孺的手已被铁尺磨出血泡,却仍逐副查验甲胄编号。当他掀开某副锁子甲的护心镜时,内侧刻着的“广宁卫洪武二十五年戍边”小字让他浑身发冷——这些甲胄分明是辽东都司旧物,按制应缴回军器局熔铸,如今却出现在燕王府兵器库,账册却记着“新造”。朱棣倚在兵器库门旁,望着方孝孺越来越苍白的脸色,忽然开口:“方御史可记得,洪武二十五年那场松亭关之战?本王率三千骑兵驰援辽东,这些甲胄,正是从鞑靼手中夺回来的战利品。”他指尖抚过某副甲胄胸前的凹痕,“这道伤,是本王替广宁卫指挥王雄挡的刀。”方孝孺的手顿在半空,账册上“燕王府新制甲胄”的记载与眼前旧物重叠,像极了御史台那些被篡改的弹劾奏章。
暮色漫进校场时,徐增寿的快马已驰入紫禁城。文华殿内,朱雄英展开浸过矾水的密信,火盆的热气让纸页显出血字:“燕王私藏辽东旧械,与瓦剌暗通款曲,七月十五子时三刻——”字迹在此处被血渍淹没,落款处“齐泰”私印清晰可见,印泥却是西域特有的藏红花色。朱高炽盯着密信,忽然想起军器局老匠人的话:“私铸火铳者,必用辽东松烟墨,而瓦剌印泥,唯嘉峪关外三千里才有。”两种本不该出现在同一封信上的物料,此刻却诡异地共存,如同胡党编织的迷局,每一处破绽都藏着更深的陷阱。
通州运河的水越来越急,常升的船队已在夜色中消失。李景隆的南军抵达时,只剩空荡荡的码头与河面上漂浮的碎木。副将捡起一块刻着飞虎纹的木屑,月光下,木纹里隐约透出瓦剌文的笔画——分明是先刻异族文字,再覆以王府印记。李景隆望着东流的河水,忽然握紧马鞭:“去查,三个月内所有进出通州的货船,尤其是挂着‘苏州陆家铁坊’旗号的。”他知道,这不过是胡党抛来的诱饵,真正的杀招,或许藏在应天城的御史台,藏在五军都督府的调令里,藏在那枚泛着冷光的飞虎纹玉佩上。
校场的灯笼次第亮起,方孝孺验完最后一副甲胄时,账册已被汗水洇湿。三百副甲胄,每一副都带着战场的痕迹,每一副都能对上辽东旧部的编号,唯有账册上的“新制”二字,像个巨大的讽刺。朱棣接过亲卫递来的披风,忽然指着兵器库角落:“那里还有二十副残缺甲胄,是本王命匠人拆解重铸的,方御史可要一并验过?”方孝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松木架上摆着半副锁子甲,甲叶间缠着辽东特产的狍子筋,那是戍边将士修补甲胄的常用材料。他忽然想起御史台收到的匿名信,信中言之凿凿称燕王私铸兵器,此刻却连修补甲胄的细节都与边军习惯相符,心中的疑虑如潮水般退去,却又涌起更深的寒意——若有人能将旧物伪造成新制,将战功诬为谋逆,那么这京城之中,还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燕王的一举一动?
更鼓响过三通时,应天城的城门即将关闭。方孝孺抱着账册走出燕王府,腰间御史印信与甲胄验讫的文牒相碰,发出清脆的响。他望着街角阴影里突然闪过的黑影,想起徐增寿带来的密信,想起朱高炽查出的火铳编号,忽然意识到,今日的验甲,不过是胡党掀起的惊涛骇浪中,最微小的一朵浪花。而那枚飞虎纹玉佩,在灯笼的光影里明明灭灭,如同悬在大明王朝头顶的星辰,不知是启明,还是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