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无奈地叹了口气:“朱允炆当时一心想巩固皇权,却没考虑到后果。他行事太过冲动,完全不懂得循序渐进。这一削藩,就像捅了马蜂窝,而四叔本就野心勃勃,在姚广孝的怂恿下,便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了。”
“这‘靖难’到底是怎么个打法?老四哪来的胆子,敢公然对抗朝廷?”朱元璋心急如焚,追问道。
朱雄英接着说:“四叔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为名,开启‘靖难’,手下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刚开始,朝廷军队准备不足,被四叔打了几个胜仗。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朝廷就没有能打仗的人了吗?就老四那么点兵马,就算是头猪去打仗也能赢。”朱元璋气得拍桌子。
朱雄英微微苦笑,缓缓说道:“朝廷派了耿炳文、李景隆等将领率军平叛。耿炳文经验丰富,是员老将,可首战就失利。后来换上李景隆,这其中就有些门道了。朱允炆对武将心存疑虑,各种打压,还总觉得他们手握重兵,恐生变故,平日里多有制衡,赏赐和信任都给得十分吝啬。李景隆本就出身勋贵,心高气傲,又觉得自己不受信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便在战场上消极怠工。在郑村坝之战中,李景隆指挥混乱,士兵们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白沟河之战更是离谱,他不顾战场形势,盲目进攻,导致明军损失惨重,让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
“废物,都是废物!”朱元璋气得吹胡子瞪眼。
朱雄英继续说,“还是有部分将领可圈可点,但是得不到信任也没用,比如盛庸、铁铉等将领在一些战役中给朱棣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铁铉死守济南,设计将城门上的铁板砸下,差点砸死朱棣,朱棣久攻不下,只能望城兴叹。盛庸在东昌之战中,精心设下埋伏,成功斩杀了朱棣的大将张玉,让四叔悲痛万分,吃了大亏。”
“那后来呢?”朱元璋疑惑道。
“后来,四叔改变策略,绕过山东,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这两个内鬼,打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瞬间门户大开,四叔的军队长驱直入,朱允炆的皇位就这么被四叔夺去了。”朱雄英神色黯然。
朱元璋听完,脸色铁青,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没想到啊,我辛苦打下的江山,差点就毁在自己儿子手里。”
朱雄英开到朱元璋说:“爷爷,那都是历史上的记载,现在孙儿既然没死且继承大统,孙儿就不会让这些悲剧发生,所以,孙儿就揍了四叔一顿,给他个警告。往后,可以考虑削弱藩王势力,分化他们,同时培养得力将领,加强朝廷军队的训练,还要给予武将足够信任,让他们能全心效力,以防万一。”
朱元璋停下脚步,想到朱允炆和朱棣,忍不住开口评价:“允炆这孩子,空有一番抱负,却没那手段,削藩本没错,可行事如此莽撞,连几个藩王都摆不平,还把自己的皇位给弄丢了,真是个没出息的!”
说到这儿,他语气一转,“至于老四,他这一身本事,我是看在眼里,心里也欣赏。可他不该啊,我没给他的东西,他竟起兵来夺,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爹!当初就该多揍他几顿,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过,现在多揍几顿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