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皇太孙征途(2 / 2)

朱雄英得知后,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派遣军队维持当地秩序,确保百姓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另一方面,下令彻查幕后主使,对参与罢市的商人严厉惩处。同时,发布告示,向百姓解释税收政策目的和意义,争取百姓支持。

朱雄英亲自撰写告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税收政策对国家和百姓的益处。他写道:“此次调整商税,旨在让财富分配更为公平,使国家有更多财力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灾荒、保境安民。诸位商户依法纳税,不仅是为国家尽责,长远来看,也将为自身营造更稳定繁荣的商业环境。” 告示张贴在试点地区的大街小巷,同时安排专人向百姓解读,让百姓真正理解政策内涵。

在朱雄英强硬措施下,罢市风波很快平息。那些被惩处的商人,成为其他心怀不轨之人的警示。税收政策在试点地区取得初步成效,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商业秩序也得到一定规范。

随着税收政策试点成功,朱雄英开始逐步将其推广至江南其他地区。江南士族虽仍心有不甘,但在朱雄英坚定决心与有力措施下,抵制逐渐无力。

就在朱雄英忙于应对江南士族经济挑战时,朝堂又起新风波。一些江南士族官员联合部分言官,以朱雄英年轻为由,上奏朱元璋,请求减少他参与朝政的机会,让他专心学习。他们表面为朱雄英成长考虑,实则想削弱他在朝堂的影响力。

朱雄英得知后,并未慌乱。他深知,这是江南士族的又一次反击。于是,决定在朝堂上用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一次朝会上,朱元璋提及北方边境防御问题。朱雄英抓住机会,详细阐述对北方边防的见解。他指出,北方游牧民族时常侵扰边境,仅靠被动防御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朝廷应加强与边境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以经济手段促进和平;同时,在边境地区屯田练兵,增强军事力量,做到攻防兼备。

朱雄英提前收集了大量北方边境的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游牧民族的活动规律、以往边境冲突的案例等。他在朝堂上,结合地图,详细讲解自己的策略。他建议在边境设立互市,允许双方百姓进行贸易,以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等物资,换取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等特产,通过经济利益的纽带,减少冲突的发生。同时,选拔有经验的将领,组织士兵在边境屯田,平时耕种,战时作战,既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又能随时应对敌人的进犯。

他的一番言论,逻辑清晰,见解独到,令在场文武百官纷纷点头称赞。朱元璋听后,也对朱雄英的表现十分满意。他看着那些企图削弱朱雄英影响力的官员,严肃道:“雄英虽年轻,但见识不凡。他对国事的思考,远超你们许多人。往后,莫要再以年龄为由,质疑皇太孙参与朝政的能力。”

经此一事,那些企图削弱朱雄英影响力的官员,不得不暂时收起心思。而朱雄英在朝堂的威望,因这次出色表现进一步提升。

然而,朱雄英深知,江南士族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在暗处寻找新机会,发起更猛烈攻击。因此,他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除应对江南士族挑战,朱雄英还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时常微服出宫,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在一次出宫巡查中,发现京城周边一些村庄,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田灌溉困难,粮食产量下降。

朱雄英回宫后,立即向朱元璋上奏,请求拨款修缮水利设施。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让他负责此事。朱雄英亲自组织官员,制定详细修缮计划,监督工程进度。在他努力下,京城周边水利设施得到全面修缮,农田灌溉问题解决,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对皇太孙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朱雄英在民间的声望也日益高涨。

朱雄英组织工部官员和水利专家,对京城周边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勘察。根据勘察结果,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明确了每一段河道的疏浚标准、堤坝的加固要求以及灌溉渠道的修复规划。他还设立了专门的工程管理机构,负责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朱雄英定期前往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询问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偷工减料、贪污工程款的行为,他严惩不贷,保证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随着时间推移,朱雄英在朝堂的地位愈发稳固。他凭借智慧与勇气,一次次化解江南士族的阴谋。但他也明白,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江南士族不会善罢甘休,极有可能与其他势力勾结,发起更为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