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休战之策(2 / 2)

朱元璋看着阶下的思伦法,神色平静,不怒自威:“思伦法,念你此次诚心归降,朕既往不咎。但往后,需谨守臣道,莫要再生事端。若再有不臣之心,朕定不轻饶!”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砸在思伦法的心上,让他不寒而栗。

思伦法连忙磕头,额头磕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陛下宽宏大量,罪臣定当铭记于心,永为大明藩属,世世代代,忠心不二。”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显得无比诚恳,然而谁也不知道他内心深处究竟在盘算着什么,那低垂的眼眸中偶尔闪过的一丝怨愤,稍纵即逝。

随后,礼部官员身着华丽朝服,手持册封诏书,高声宣读。诏书声在大殿内回荡,正式册封思伦法为麓川宣慰使,命其治理麓川,需遵循大明律例,定期朝贡,不得有误。思伦法一一领旨,不敢有丝毫异议,脸上堆满了恭顺的笑容。他深知,此刻的顺从是他保住地位的唯一选择,哪怕心中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深埋心底,暗自隐忍。

在京城期间,思伦法被安排参观京城的繁华盛景。他目睹那巍峨城墙,高大厚实,固若金汤,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大明的强盛;宏伟宫殿,气势恢宏,尽显皇家威严,飞檐斗拱间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尊贵;热闹街市,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繁荣的气息。他看到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威武雄壮,军容整肃,心中的敬畏愈发浓烈。他深刻意识到,大明的强盛远超他的想象,自己之前的挑衅是多么的愚蠢和不自量力。

回到云南后,思伦法开始配合朝廷官员入驻。他表面上热情相迎、盛情款待,亲自安排官员的住所,设宴接风洗尘,实则内心充满戒备,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些官员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的权力被一点点蚕食。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与心腹们秘密商议,试图寻找应对之策,维持自己在麓川的势力。

通商道路的开辟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的百姓们,看着战争的阴霾渐渐散去,通商的队伍日益壮大,生活逐渐安稳。田野间,农民们辛勤劳作,播撒着希望的种子,期盼着丰收的喜悦;城镇中,集市热闹非凡,各族百姓往来贸易,欢声笑语不断。街头巷尾,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交流,语言、文化、习俗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各族百姓在往来贸易中,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相互交融。汉族工匠将先进生产技术,如纺织、冶炼等技艺传授给当地少数民族,助力他们提升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学会了更精湛的纺织技巧,织出的布匹色彩更加鲜艳、质地更加优良;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后,打造出的农具更加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技艺,如精美的刺绣、独特的音乐舞蹈等,也丰富了汉族百姓的精神生活。汉族女子对少数民族的刺绣技法爱不释手,将其融入自己的针线活中;街头时常响起少数民族欢快的音乐,引得众人驻足欣赏,不同民族的舞蹈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变得更加多元。

那些被送来的象奴,在明军的训练下,成为特殊军事力量,为守护云南边疆贡献力量。他们熟悉象的习性,能够熟练驾驭战象,在边境巡逻、防御外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巡逻时,他们骑着战象,穿梭在山林之间,敏锐地观察着周边的动静,一旦发现异常,便能迅速传递消息,让明军做好防御准备。在战场上,战象的强大冲击力和威慑力,常常能让敌人闻风丧胆,为明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大明的西南边陲,在这场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一段繁荣稳定的新篇章。但这和平背后,仍潜藏着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思伦法是否真能信守承诺,朝廷官员如何在麓川站稳脚跟、促进当地发展与融合,这些都是摆在大明面前的难题。然而,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大明都将以坚定决心和非凡智慧,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让西南边陲成为大明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未来的日子里,西南边陲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和平与繁荣的梦想,在大明的守护下,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