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哈密的新生(1 / 2)

历经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战斗与艰难的外交斡旋,哈密城终于从往昔的战火纷飞中逐渐挣脱,缓缓焕发出往日的蓬勃生机。徐允恭全身心地投入到哈密的重建大业之中,他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精心组织百姓修缮倾颓的房屋,开垦荒芜的农田,积极引入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助力哈密的经济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哈密的农业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如今麦浪滚滚,瓜果飘香。先进的灌溉技术让干涸的农田得到滋养,新的耕种方法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街道上店铺林立,商人们往来穿梭,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对明军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畏惧悄然转变为由衷的感激与拥护。

为了实现对哈密更为有效的治理,明朝决定在哈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选派贤能的官员前来任职。徐允恭凭借在哈密期间的卓越表现,被委以重任,暂代地方官员之职。然而,徐允恭心里明白,哈密的长远发展需要更为专业和稳定的治理团队。于是,他伏案提笔,郑重地给朱雄英写了一封信。

信中,徐允恭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哈密当前的局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他提到,哈密作为明朝在西域的关键据点,其治理至关重要,需要一位能长期坐镇、经验丰富且德才兼备的官员来引领。他详细列举了对未来官员的期望和要求,诸如熟悉西域风土人情、具备卓越的治理才能、心怀百姓且公正廉洁等等。写完信后,徐允恭小心翼翼地将信封装好,派遣可靠的信使快马加鞭送往金陵。

与此同时,徐允恭在暂代官职期间,丝毫不敢懈怠。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项决策都关乎着哈密的未来和百姓的福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整顿吏治的工作中,如同一位严苛的工匠,精心雕琢着哈密的官场风气。对于贪污腐败行为,他绝不姑息,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他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疾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

在文化领域,徐允恭大力推广儒家思想,期望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道德规范,滋养哈密这片土地。他四处奔走,积极筹措资源兴办学校。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座崭新的学府在哈密拔地而起。他亲自选拔优秀的学者担任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满怀热忱。在学校里,他们悉心教导学生,传授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以及各类实用的知识。众多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成为有识之士。这些人才如同新鲜血液,为哈密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在明朝与西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军事建设方面,徐允恭同样不敢有丝毫马虎。他深知,稳固的军事力量是哈密长治久安的坚实保障。他每日亲临训练场,严格训练士兵,从体能到战术,从单兵技能到团队协作,都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士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同时,他精心规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沿着哈密的周边,坚固的城墙拔地而起,高耸的堡垒星罗棋布,烽火台也有序地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一旦有敌情出现,烽火便能迅速传递消息,军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在徐允恭的精心治理下,哈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明朝在西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据点,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徐允恭,也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抱负,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篇章。

数日后,信使抵达金陵,将徐允恭的信件呈递给朱雄英。朱雄英展开信件,仔细阅读,他被徐允恭对哈密的深情和对治理的远见卓识所打动。他深知,徐允恭的建议对于哈密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朱雄英即刻进宫,向朱元璋详细奏明了徐允恭信中的内容,并表达了自己对选派合适官员治理哈密的看法。

朱元璋认真倾听着朱雄英的奏报,不时微微点头。待朱雄英奏完,朱元璋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雄英,徐家这孩子,在哈密确实干得不错,他的建议也颇具远见。哈密之地,关乎我大明在西域的兴衰,所选官员必须慎之又慎。”

朱雄英恭敬地回应道:“皇爷爷所言极是,孙儿以为,可从朝中选派熟悉西域事务、品行端正且有治理才能的官员前往。徐允恭在信中提到的几点要求,也可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朱元璋抚须微笑道:“就依你所言,你去拟一份选拔官员的章程,呈给咱审阅。务必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莫要辜负了允恭在哈密的一番心血。”

朱雄英领命后,即刻着手准备选拔官员的章程。他与朝中大臣们反复商讨,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最终拟定了一份详细的章程。章程中明确了选拔官员的各项标准,包括对西域地理、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治理地方的经验,品德修养以及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等等。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流程,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

经过一番严谨的选拔程序,一位名叫林宇的官员脱颖而出。林宇曾在西北任职多年,对西域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且在治理地方方面政绩斐然,以公正廉洁、心系百姓着称。朱元璋和朱雄英对林宇的履历和能力十分满意,决定任命他为哈密正式的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