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六年,朱雄英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幸运地跨越了历史上早逝的节点。他暗自庆幸劫后余生,可还没等他完全缓过神来,一道旨意便如疾风骤雨般降临,宣他即刻前往面圣。
朱雄英怀着忐忑的心情,匆匆赶往奉天殿。踏入殿内,只见朱元璋与朱标正神色凝重地低声商议着要事。他屏气敛息,悄然靠近,这才听明白,他们谈论的焦点正是云南局势。云南刚刚平定,可此地地处大明西南边陲,局势错综复杂,宛如暴风雨后暂歇却仍暗流涌动的海面,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如何选派一位得力良将前去镇守,成了朱元璋日夜忧虑、反复权衡的关键难题。
这日,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三人围坐。朱元璋神色冷峻,率先打破沉默:“云南之地,关乎我大明西南边陲的安稳,非得力之人不能镇守。咱思来想去,心中已有几个人选,今日召你二人前来,一同商议。”
朱雄英听闻,眼中瞬间闪过一抹坚定的光芒,未等朱标开口,便急切地抢先说道:“爷爷,孙儿以为,沐英伯伯是不二之选。孙儿随大军在云南时,亲眼见识过沐英将军的英勇与智谋。战场上,他指挥若定,犹如战神在世,敌军望风披靡;战后,他又心怀苍生,全力安抚民众、重建家园。云南当地百姓对沐英伯伯感恩戴德,极为信服。由他镇守云南,定能保当地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标微微点头,接着补充道:“父皇,雄英所言极是。沐英忠诚可靠,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他军事才能卓越,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又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所到之处,皆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儿臣也认为,他是镇守云南的最佳人选。”
朱元璋轻抚胡须,沉思良久,脸上缓缓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你二人都如此举荐沐英,看来朕的想法与你们不谋而合。沐英确实是难得的将才,对朕也忠心不二。传旨:西平侯沐英领兵十万镇守云南。”
旨意既定,为表重视与不舍,朱元璋吩咐马皇后筹备一场温馨而隆重的家宴,为沐英饯行。
家宴设在宫中一处清幽雅致的庭院。夜幕降临,如水的月光倾洒而下,给这场离别之宴添了几分惆怅。庭院中,一桌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皆是沐英平日里喜爱的珍馐。马皇后坐在主位,眼中满是慈爱与不舍,看着沐英说道:“沐英啊,你自小在咱家里长大,就如同我的亲生儿子一般。如今你要远赴云南,山高路远,叫我怎能放心得下。”
沐英眼眶泛红,起身恭敬地说道:“娘,沐英承蒙您与陛下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此次前往云南,正是沐英为朝廷效力、报答您与陛下的机会。娘放心,沐英定会照顾好自己,不负您与陛下的期望。”
朱标也感慨万分:“沐英,你我自小一起长大,情谊深厚。云南局势复杂,你此去责任重大。若遇到任何难处,千万别独自扛着,一定要及时告知朝廷。”
沐英点头,动容道:“太子殿下放心,沐英明白。”
朱雄英则说道:“沐伯伯,此次您能镇守云南,是众望所归。雄英相信,以您的才能,定能让云南繁荣昌盛。只是日后便不能时常聆听您的教诲,心中实在不舍。”
沐英看着朱雄英,语重心长地说:“皇孙殿下聪慧过人,日后必能成为一代贤君。沐英此去,定会为皇孙守护好云南这片土地,不负殿下的举荐与信任。”
家宴上,众人虽满心不舍,却仍强颜欢笑,相互叮嘱。马皇后不停地给沐英夹菜,关切地叮嘱他在云南要注意饮食起居,照顾好自己。
宴毕,沐英起身向众人告辞。马皇后、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一直将他送至宫门口。沐英转身,对着众人深深鞠躬,而后接过兵符,翻身上马,在月光下渐行渐远。看着沐英离去的背影,马皇后忍不住落下泪来,心中默默祈祷他一路平安,在云南一切顺遂。
沐英带着皇家的信任与嘱托,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他深知,这一路等待他的,不仅有边疆安稳的重任,还有诸多未知的挑战与困难。但他心中信念坚定,发誓定要让云南在他的治理下繁荣昌盛,不辜负陛下、马皇后以及太子和皇孙的殷切期望。
抵达云南后,沐英迅速展开行动。他深知稳定民心是首要任务,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那些在战火中饱受苦难的灾民,让百姓们能填饱肚子。同时,他组织军民齐心协力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房屋,重建城镇。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各地逐渐有了生气,百姓们对这位新来的西平侯充满了感激与期待。
为了恢复云南的经济,沐英大力推行屯田制。他将军队合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严阵以待,守卫边疆,确保领土安全;另一部分则拿起农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士兵们在训练之余,辛勤劳作。在沐英的激励与有效组织下,屯田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这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使得云南的粮食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的粮价也趋于平稳。
除了农业,沐英还积极鼓励商业发展。他下令修缮道路,保障交通畅通,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云南贸易。在他的治理下,云南的集市逐渐热闹起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然而,沐英的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云南当地的一些土司,表面上臣服于大明,实则心怀异志。他们对沐英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心怀不满,认为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其中,以孟氏土司最为嚣张。孟氏土司暗中勾结境外势力,企图发动叛乱,推翻沐英的统治,恢复他们往日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