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寒霜降时探民情(2 / 2)

更鼓声在寂静的夜里悠悠传来,众人来到城西破庙。月光如银,从坍圮的韦驮像眼眶中漏进来,洒在蜷缩在干草堆里的妇孺身上。朱允熥的锦靴刚踏入门槛,一个扎着总角的小儿便如受惊的小鹿般冲了过来,紧紧抱住他的腿,哭喊道:“官爷行行好,我爹在平阳卫当值,已经三个月没送粮......”朱雄英望着眼前这令人心酸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百姓的生活竟如此艰难困苦,而移民工作若不能妥善安排,无疑会让他们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这些百姓摆脱困境。

五更天,府衙后堂烛火通明,宛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朱雄英将狼毫笔浸入冻住的砚台,砚台中的冰在烛火的映照下渐渐融化,仿佛预示着希望的曙光即将到来。他忽然神色凝重地问道:“可知宋时河东路如何安置流民?”正专注誊写文书的郁新门生,听闻此言,手猛地一颤,洒了朱砂,结结巴巴地说道:“《宋史·食货志》载,元丰年间以空名度牒......”“要度牒何用?”李景隆冷笑一声,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猛地劈断毛笔,“我倒想起个旧事 —— 蓝玉将军征漠北时,把俘虏妻儿安置在阵前,降卒自然不敢反。”

李景隆的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瓦片碎裂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亲兵们反应迅速,如离弦之箭般冲出去,不一会儿便押着一个蓬头垢面的樵夫进来。樵夫怀中紧紧抱着一本《百家姓》,里面夹着一份晋王府邸报。朱允熥翻开邸报的某页,脸色突然变得煞白如霜,惊叫道:“三叔奏请增设的屯田卫所,为何与咱们规划的移民路线完全重合?”

晨光如利剑般刺破窗纸,照亮了府衙后堂。朱雄英站在舆图前,凝视着上面新画的朱砂圈。平阳府往彰德府的官道旁,密密麻麻标注着 “晋王别业”“太原卫牧马场”。他的眼神愈发冷峻,仿佛结了一层寒霜,突然以掌击案,震得茶盏中映出的朝霞碎成涟漪,大声喝道:“传令!明日启程去潞安府,孤要看看那些‘荒田’究竟荒在何处。”

衙役抬早膳进来时,瞥见案头的狼毫笔,紫毫已尽数脱落,宛如一柄出鞘后历经沧桑的断剑,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这一夜的风云变幻。朱雄英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重重困难,但为了大明的百姓,为了实现心中那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抱负,他必须勇往直前,如同无畏的勇士,揭开层层迷雾,找到妥善安置移民的方法。此后的每一步,都将关系着无数百姓的命运,容不得他有丝毫退缩。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不负使命,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