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南边闹饥荒了。”
“啊,咋回事?”
“最近咱们大景不太平,年州更州那边收成不好也就算了,最近又是“海吼”[海啸],又是“地龙翻身”[地震]的。”
“听说那海里的水比山都高,那裂开的地口子比路都宽,吓人呢,官府现在正经巴巴的往那些地方送东西呢。”
“啊?那太惨……”
“谁说不是呢,造孽啊,不过这也不关咱的事儿,各过各的。”
“也对。”
“唉,饭菜上了,咱们赶紧吃,吃完了赶紧赶路。”
“客官,你的面。”纳兰长秋端着托盘将饭菜上好便转身离去,心中若有所思。
这几年四海客生意不错,是以她们便将面馆改成了饭馆,除去本钱以外,每月能挣个三四两银子,于她而言虽不多,可要的就是能打掩护。
早上难得清闲,要干的活没午晚多,李元楠一手端着一盘菜到桌边放下,略微提高了声音喊道:“饭做好了。”说完,她又往灶房那边去了。
朱光应了一声从楼上下来,到木盆边镜面洗手,拿了碗盛饭,自顾自吃了起来,纳兰长秋在叠好一桌子客人用过的碗筷后过来一块吃。
李元楠和石昭昭也陆续出来端碗吃饭,时不时有人从外面进来:“来碗鱼汤面!”
“您先坐会儿。”石昭昭端起碗,刚吞了一口饭,见有客人在一张桌子旁坐下,放下碗转身进了灶房,开始忙活。
“我先走了。”朱光吃完,轻轻放下碗筷,上楼背了书袋跑下楼,匆匆走出门去。
“客官您慢用,小心烫。”
石昭昭端着鱼汤面走了出来,放到那客人桌上,客人自顾自边吹边吃,她也回到自己桌边坐下,继续用饭。
纳兰长秋吃饱后,起身走到往里靠墙的桌边,用锁打开抽屉,拉开抽屉,拿了些碎银子和铜钱,将抽屉锁上,寻了麻袋去集市上买菜。
“来碗珍珠粉加猪肉。”
“马上。”见又有客人来,石昭昭放下碗筷又进了灶房。
李元楠吃完饭,起身收拾好碗筷,端着碗筷到纳兰长秋之前收拾好的那一桌。
将所有碗筷端进灶房,把烫过面食不用的热面汤倒进木盆里,她用手指探了水温。
觉得有些热,她又拿起水缸里的葫芦瓢往木盆里加了些凉水,将葫芦瓢扔回水缸里,拿了丝瓜瓤蹲下身开始洗碗。
闻着锅里香气四溢的珍珠粉,李元楠腹中馋虫蠢蠢欲动:“昭昭,今日再多做些吧,我又想吃珍珠粉了。”
“嗯。”
“来碗猪肉面汤!”
听着声音,似是又有客来,石昭昭朝着外面喊了一嗓子:“好勒,客官您先坐。”
……
“买四斤鱼,五斤猪肉,四斤白菜,两斤韭菜,一斤芹菜,自家种的昨日刚浇了粪水,得过几日,今日记得也买两斤,姜也没了,哦,对了,米酒,你回来的时候记得顺路带五斤米酒回来,还有…”
集市上,摊铺林立,人来人往,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纳兰长秋将石昭昭要的东西一一买下,来时空空荡荡的袋子鼓鼓囊囊,她背着麻袋往家赶。
“梅郎君,梅郎君,要买小报吗?”
她侧头看去,那个在青云镇街上卖了多年小报的少年跑了过来,神秘兮兮道:“我这有你想看的东西。”
小报是民间私人成立的,并不像官府的邸报那般,不是新出的政令,便是朝中大员们说的励志言语,很是无趣。
小报多是些奇人异事,像那样的国家大事,不如邸报严谨,但深受喜欢,也是寻常百姓了解国家的一种渠道。
纳兰长秋本不看这些,唯有与军事相关的消息才感兴趣,因此哪怕少年经常能在集市上见到她,可若与朝中军事无关,便从不会凑过来。
她放下麻袋,掏了一枚折五钱递给他,少年笑着递给她一张小报,转身继续叫卖:“卖小报了,卖小报了……”
她回了四海客,早上的客人大多散去,她将麻袋放到柜桌的墙角,石昭昭拎着麻袋进了灶房,解开麻袋将东西一一拿出来放好,又朝着灶房外喊:“梅大哥,姜呢?”
“哦,我好像忘了。”纳兰长秋刚打开小报,闻声后将小报放在柜桌上,赶忙往外走,心中些许懊恼:“没事没事,我这就去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