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陈凡站在经济侦查指挥中心。巨型电子屏上,跨境资金追踪系统的红色光点正在东南亚某国闪烁。当他把金建案主犯的生物特征输入国际协查系统时,警报突然响起——该嫌犯的虹膜信息与某起经济案中的当事人存在关联。
\"这是新型身份混淆技术。\"技术员调整光谱分析仪,\"他们采用生物仿真材料制作了特殊镜片。\"
陈凡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想起两年前某起科技侵权案中失踪的材料学专家。当国际协查组织传来监控画面时,他注意到嫌犯扶眼镜的姿势——与那位专家学术报告中的演示动作角度相同。
案情分析会上,陈凡用激光笔圈住卫星地图上的某流域沿岸:\"资金在这里完成数字资产转换,但实际交割仍用传统方式。\"他的钢笔突然指向某处建筑群,\"这栋标注为仓储中心的建筑,热成像显示地下有温控保险库。\"
某参会代表突然提供新线索:\"这个坐标出现在我国某企业高管失踪案的通讯记录里。\"加密平板投射出的数据图谱显示,某个卫星信号与陈凡追踪的海外机构负责人有过短暂重叠。
当夜,陈凡在档案室查阅跨境案件记录时,手指顿在某页——五年前某次商业调查行动中,安保团队曾在那片区域遭遇技术干扰,对方使用的设备零件刻着某科技企业的试验编号。档案照片里的金属残片,与金建新材料车间发现的某枚特殊组件痕迹吻合。
\"申请调取2017年科技企业合规审查报告。\"陈凡对值班秘书说完,加密传真机吐出文件。某离岸公司股权结构图里出现了他已故导师的名字——这位经济学教授生前最后的研究课题,正是跨境资本监管体系。
秋雨敲打窗棂时,陈凡见到了导师的遗孀。老妇人打开檀木匣,露出泛黄的笔记本,某页用德文写着\"监管技术的双刃剑\",夹着的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导师与某金融学者的合影,背景里的青铜器——正是某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错金壶仿制品。
\"他临终前说这是普罗米修斯之火。\"老夫人擦拭相框,\"但总要有人擎着火炬前行。\"
返程航班上,陈凡的平板收到通知:国家经济安全委员会将增设跨境资本研究组。当空乘提醒关闭电子设备时,他最后瞥见的文件是某部门发来的《关于新型经济犯罪防范机制征求意见函》,抄送栏里的公章鲜红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