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回村(2 / 2)

王氏看着这个憨憨不想理他。</p>

睿文气鼓鼓的:“娘说了,读书不能揠苗助长,咱要一点一点来,稳扎稳打。”</p>

“上次娘子跟我提过,村子里现在日子好过了,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去念书。可镇上没有合适的书院,如果送去县城的书院念书,大家还是负担不起。然后我就想着这次中举后就在村里开一家学堂,先生我们自己请,束修咱象征着收一点儿。能让村里的孩子都有书可读。”</p>

到现在,祠堂变成了晒场。只有农忙时大家去晒晒麦子晒晒谷子才会往那边去。所以李明仁想着,如果重新修祠堂不如盖一间学堂。缅怀先人确实是不能丢,但是孩子也是先辈们的希望。</p>

这条路看似走上来了,但是也越走越艰难了。赵云兰知道李明仁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如今李家根基弱,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而李明仁要做那块奠基石。为李明智,李睿文的路奠稳当些。</p>

“行,那等他们来了咱跟他们说一说。”赵云兰回应着。</p>

李明仁摇摇头:“我可没有。”毕竟自己也是个举人老爷了,哪里会做出幼稚的行为。</p>

家里还另外租了两辆马车,一共四辆马车陆陆续续的驶出了锦州城。</p>

好在大家没意见,吴怡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反而是很开心。跟赵云兰和王氏相处了这些日子,明显能感受到婆媳妯娌间关系很融洽,而且吴怡是很敬佩赵云兰的。</p>

李老头和王氏也聚集着精神想听李明仁的想法。</p>

睿文跟在后面慢吞吞的走到马车边上,赵云兰看着一张小苦瓜脸不由的问道:“怎么啦?这就去了一趟书院,你爹又招你了。”</p>

一个简短的家庭会议就定下来了,王氏成了老夫人,李老头是老太爷。</p>

赵云兰不由得笑笑:“那谁让你请了这么久的假呢?而且你不是说你要和你爹一样去参加乡试吗?”</p>

李老头突然哈哈大笑:“好啊!不愧是咱老李家的儿郎,办学堂这事好。”</p>

赵云兰也笑着,看着李明仁心里有了一丝光亮。</p>

傍晚,家里赶到了溪荷县,赵云兰安排着王氏李老头和老二一家三口去租的小院儿那边住着。赵云兰还请了大夫来给老二家的孩子诊了诊脉,确认孩子没有问题。</p>

马车里,李明仁说道:“娘子,我名下有两百亩的土地可免税,扣除咱家山地那边和府城这边的地,我想分一些份额给岳父和舅舅家。”</p>

李明仁这是在和赵云兰商量,一辆车上坐在旁边的王氏和李老头并未开口。</p>

但明义觉得这事无论如何都要回去一趟,吴怡也想回去,大家一起商量了好半天才决定一起回去。只是吴怡和李明义单独一个马车,而且马车上给厚厚的垫子能让孩子睡的舒服些。</p>

这几日李家还添了一辆马车,家里现在就有两辆马车了。孙老头也带着家里年纪大一些的小厮学着赶马。</p>

赵云兰当时只是简单的抱怨了一下读书的艰难,没想到李明仁还能记得。赵云兰本打算等一等再考虑这办学堂的事,好歹等到李明仁参加了春闱后再决定。</p>

“爹,娘,我们准备出发了。”</p>

李明仁一家三口则带着另外三兄妹住在客栈里,李明仁抽时间去拜访了一趟陈县令和县学的先生。</p>

未时末,一行马车到了清水镇,吴掌柜早早的派人接应着。因着要赶回李家村,只和吴掌柜匆匆见了一面就赶着马车继续回去了。</p>

没想到李明仁先一步提出来了。</p>

教睿文的郭先生今年并没有去参加乡试,大概是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罢,所以并没有上场。郭先生心态好,自己也并不着急。</p>

“快上车了,我们要出发了。”赵云兰喊着父子俩。</p>

只听着人群中有人高兴的大喊道:“咱们村的举人老爷回来啦!”场面一下子沸腾起来。</p>

李明仁赶过来一把扶着李春生:“村长叔,天儿冷,让大家先回去。后日大家再来家里好好喝一杯。”</p>

李春生激动的直喊着:“诶!诶!大家回吧,让明仁回去好好休息。”</p>

大家依旧很激动,护送着李家人回了李宅。李家的男子都在地上走着,陪着乡亲们一道回了家。</p>

乡亲们也没有久留,大家都知道这一家子赶路辛苦了,大家在院子里站了站就各回各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