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沈淮从启蒙班升到了丙班。
这三年,他长高了不少,从一米的身高蹿到了一米二,身边的同窗也走了三个。
最先离开的是赵亮。
他只在魏家学堂待了两年,便转去别的私塾了,原因跟之前转学的那个同窗一样,觉得魏家私塾束修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
第二个是沈杨。
他是去年放岁假之后,就不来了。
那时沈林已经进了学堂一年,四房供着两个读书郎,日子过的苦哈哈,最后把牛给卖了,才把束修交上。
可后期的笔墨纸砚,也是供的非常吃力。
尤其是沈杨娘,为此还借了娘家亲戚不少银钱,因为没能及时还上,她在娘家的名声都臭了。
娘家嫂子对她意见特别大,每次回娘家省亲都不待见她。
即便如此,沈杨还是被迫辍学了。
因为他们家欠的外债,已经欠了四五两,加之沈林还要读两年,短期之内他们是没有自己的私房钱的。
沈七刀知晓后,还特意去找了沈四爷和沈继亮聊,并愿意借十两给他们过渡难关,却被两人果断的拒绝了。
理由是:读书是个无底洞,借了今天还有明天。
“小叔,是我们想差了啊。”沈继亮一脸悔恨,“我们见继广哥读三年便能混上账房的饭碗,便以为让孩子读三年也能有出息。
谁成想,读书这么烧银子,光是纸墨钱,一年便要花上五六两。
我们当时就存了三十两,以为能撑过三年,结果不到两年银子就见底了,还欠了一屁股外债。”
沈七刀不懂安慰人,接着问道 ,“杨小子还小,你们有什么打算?”
“他现在刚满十岁,送去当学徒别人也不要,过两年再说吧。”
此时的沈杨,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
他知晓辍学意味着什么,整个人哭的很伤心。
可沈淮觉得,沈杨的哭,是在哭自己的命运。
至于第三个,是钱程,他也算是转学了。
原因是,他母亲的族人,去年出了一个举人,他们是奔着举人去的。
而这三年,魏家学堂只出了一个童生。
除此外,沈淮还特别关注杨解元进京赶考的事情,出杏榜后,他便给县城的致远表哥写信。
四月初时,刚收到回信,说杨解元上榜了,排在一百七十多名。
这个排名,如果不出意外,妥妥的两榜进士。
沈淮觉得,此人很厉害。
毕竟,会试一次上榜的人并不多,往往都是要考个两次三次才能上榜。
自从开始学四书五经,沈淮就知道科举很不简单。
原本他还以为,读两年启蒙班就可以升丙班,结果学完了三百千,还有《九章算术》、《蒙求》、《太公家教》、《声律启蒙》、《百家诗集》、《文选集》等书籍。
在启蒙班的最后半年,小魏夫子从《三字经》开始带大家温习,做总结,时不时就要检查考试。
跟小升初差不多。
对知识点全方面的总结归纳,让你融会贯通。
好在,李景舟、王宇川、江铭和魏渠,都顺利通过了,他们五人,依旧在同一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