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沙盘推演:水文模型的构建(1 / 2)

夜幕再次降临,将白日的喧嚣与试探都隔绝在外。

我回到了仓曹那间熟悉的值房,这里已成为我思维激荡、推演未来的秘密据点。

昏黄的油灯下,那方简陋的沙盘被我重新清理平整,等待着承载我对颍水秘密的探索。

这几日从故纸堆和岸边问询中收集到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

官方记录的枯燥文字、老渔樵们模糊的记忆碎片、我自己实地观察到的河岸形态、水流痕迹……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我构建水文模型的素材。

我知道,以我目前的知识和条件,不可能建立起后世那种精确的数学模型。但我可以借鉴其思路,用一种更直观、更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方式,来模拟和推演。

首先,是还原当年的河道状况。我取出摹写下来的那幅熹平年间的《颍川郡境舆图》,虽然简陋,但大致标示了“月牙湾”和“鬼愁湾”的位置。

我又拿出自己这几日实地勘察后绘制的草图,上面标注了当前的河岸线、水流方向以及我观察到的一些特殊地貌,如浅滩、深潭、回水湾等。

结合老渔夫关于光和二年大水导致“月牙湾”淤积废弃的描述,我在沙盘上,小心翼翼地用细树枝,勾勒出一条介于旧地图和当前河道之间的、推测性的光和三四年的河岸线。

尤其是在“月牙湾”附近,我特意将其画得更宽、更浅,表示泥沙淤积;而在“鬼愁湾”附近,则保持了其狭窄、弯曲的特征。

接下来,是估算水流特性。这是最难的一步。我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逻辑推断。

流速估算: 我回想着老渔夫描述的光和二年洪峰水位(“快淹到老槐树第二根大杈”),结合普通年份的水位记录,大致推断出当年沉银案发生时(可能也是一个丰水期,否则大船难行),颍水的水流量远超平时。

在狭窄、弯曲的“鬼愁湾”河段,水流速度必然极快,冲击力巨大。而在相对开阔、或者弯道内侧的区域,流速则会相应减缓。

冲刷与淤积: 水流湍急处,河床易被冲刷,不易形成稳定沉积;水流减缓处,携带的泥沙和重物则更容易沉降。

我在沙盘上,用不同深浅的划痕,大致标示出不同区域的冲刷和淤积可能性。

“鬼愁湾”的出口、下游不远处的弯道内侧、以及任何可能存在天然障碍物(如暗礁、垮塌的旧堤坝根基)的区域,都被我重点标记出来。

然后,是引入关键变量——“鬼愁湾”的特殊水文。《颍川杂记》和老渔夫都提到了“鬼愁湾”的凶险,特别是那“吃人的水鬼”(涡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