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还不满足,紧接着下令河南、淮南、江南三地,限期打造兵车五万两,“此兵车须坚固耐用,速速送至高阳,以供军用!”三地官员领命后,层层摊派任务,百姓们被迫放下手中农活,投入到兵车的制造中。一时间,村庄里男丁大多被征调,田园荒芜。不仅如此,杨广又诏令在江南征发水手一万、弓弩手一万,在岭南征发排船手三万。各地官吏为完成任务,挨家挨户搜寻,稍有不从,便棍棒相加。一时间,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大隋仿佛陷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之中。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家。田地无人耕种,杂草丛生,庄稼颗粒无收。
这般大规模的征兵征役,犹如沉重的枷锁,让国库日渐空虚,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朝堂之上,虽有大臣心中忧虑,却大多敢怒不敢言。唯有合水县令庾质,怀着一腔赤诚,冒死进谏。
杨广听闻庾质之名,在行宫之中召见了他。庾质步入殿内,心中忐忑,却又心意已决。杨广见他进来,目光锐利地问道:“朕欲御驾亲征高句丽,卿以为如何?”庾质心中一紧,深知直言不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仍硬着头皮,用文言文委婉地说道:“陛下,高句丽国土狭小,实不及我大隋一郡。陛下尊为天子,万民之主,何须亲冒矢石,劳师远征。只须选派一员有威望之良将,统领大军前去,便可克敌制胜。陛下若亲征,路途遥远,耗费巨大,且御驾亲临,军中诸多不便。若战事迁延,恐有损陛下威名。望陛下三思啊!”
杨广听后,脸色微微一变,心中虽有不悦,但念及庾质一片忠心,并未发作。只是挥了挥手,说道:“此事朕自有定夺,卿且退下吧。”庾质无奈,只得退下,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自己的劝谏恐怕难以改变天子的心意,这场战争,或许已经无法避免。
时光匆匆,数年时间转瞬即逝。在这期间,杨广不断催促各项军备的筹备,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下苦苦支撑。到了大业七年,杨广见准备工作已大致就绪,心中的征伐之意愈发强烈。
这一日,江都码头热闹非凡,杨广准备御驾亲征高句丽。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所乘坐的并非战船,而是那华丽无比的龙舟。龙舟之上,不是威风凛凛的将士,而是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宫女。浩浩荡荡的船队,在运河中缓缓前行,所到之处,激起层层浪花。龙舟上,杨广身着华丽的龙袍,在宫女们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惬意。他似乎并未将这场战争放在心上,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奢华的巡游。
船队沿着永济渠北上,直抵河北涿郡。一路上,杨广又下令征发民夫,为大军运送军需物资。强令江淮地区的民船,从黎阳出发,前往洛口运输军粮。民夫们被征调后,日夜兼程,许多人因劳累过度,倒毙路旁。他们背着沉重的物资,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烈日暴晒,口渴难耐,但却不敢停下脚步。一旦停下,就会遭到监工的打骂。而那些被强征的民船,原本的生意被迫中断,船主们也是敢怒不敢言。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船只被征用,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杨广的这次东征,在大隋的土地上掀起了惊涛骇浪,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而前方等待着他的高句丽战场,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场由天子一意孤行发起的战争,究竟会给大隋王朝带来怎样的命运转折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唯有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