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坐了过来,“去四房做魂幡,明天还要做纸扎(纸人、纸马、纸房),后天让你沈江哥送去林府。”
沈淮有点好奇魂幡长什么样。
是不是像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招魂幡,但又不敢问,怕冒犯了。
“娘,你们吃过了吗?”黄氏问。
“吃过咯,沈杨娘炖的干笋。”
几人一边烤火一边聊家常。
第二天,沈七刀把沈淮和沈杨送到学堂之后,特意拐去驿站打探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再拐去李记书肆。
晚上吃饭的时候,将自己打听到的消息说出来。
“驿站的小哥说,捎信去县城,收价六文,送到再收三文,快的话,当天就能送到,慢的话六七天,因为他们也不是天天跑县城。”
这个沈淮理解。
乡镇驿站闲时多忙时少,不然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接私活。
不像城里的大驿站,整天忙碌。
捎东西还得靠关系。
“那爷爷,书籍呢?《论语》什么价?”
林氏和黄氏不由得看了过来。
“很贵,而且分上下两册。”沈七刀的声音不自觉的拔高,“官制版的要八两,手抄版的要六两。”
沈淮不禁瞪大了双眼,“这么贵?”
他都担心,买完四书五经,家里直接喝西北风了。
“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若是府学特编版的更贵,没个十几两拿不下来。”沈七刀当时也被吓了一跳,“怪不得夫子叫我们提前攒钱呢。”
黄氏和林氏听到这个价格,吓得惊慌失措。
“这……这价钱也太离谱了吧?”黄氏的声音都是颤的,“束修一年都好几两了,加上笔墨纸砚,最少也要十两打底。
现在一本《论语》便要这么多银子,后面的八本该怎么办啊?”
林氏也没料到,四书五经这么贵。
好半天,她才眉头紧锁的叹道,“怪不得有些人读了两三年就不读了,实在是太难了。”
空气陷入了沉默。
沈七刀几人被愁云笼罩。
沈淮的心情也沉甸甸的。
原本以为,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够支撑他十年寒窗,如今看来,是他们把读书科举之事想的太过简单了。
他现在还在启蒙阶段,只需学好夫子教的即可。
等到了大学阶段,就不能只学四书五经,还要拓展其他的知识层面,比如:史集、律典、各类诗集、杂记、风物志、大家经典、地理志等。
需要大量的书籍来丰富知识库。
不然,你拿什么跟别人争?
更何况,有些书籍,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圈子和人脉。
可这两样,沈家都没有。
若是连银钱都供不上,任凭他有多么惊人的壮志都于事无补。
当务之急,是挣钱。
“爷爷,开春了,把那袋桐果全部用来育苗吧。”沈淮出声将氛围打破,“我们家田少,又不会做小买卖,就指望这片桐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