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讲话深入人心、令人痴迷,他们的军队全副武装、实力强悍。”
“他们是一个庞然大物,无论对党派还是政府来说。”
然而,这种震惊政府的武装还不止如此,若是他们到巴伐利亚一探究竟,就会发现,先前被大规模派遣的部队之中,居然夹杂着一支不容忽视的坦克部队,也有着相当数量的飞机、大炮。
现在,时间正在逼近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尝试。
这段时间,莱曼依旧待在柏林,每天的任务,就是马库拉教学以及记录(实际上,到3月底,任务已经基本交给了汉密尔与安克西斯)。
4月6日,莱曼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USpd”与无政府主义者宣布成立“巴伐利亚SwA共和国”,由作家恩斯特·托勒等领导。
“他们宣布银行国有化、工厂由工人管理、建立红军,但缺乏实际执行力。托勒等人试图避免暴力,与柏林政府谈判。”马库拉接过莱曼手里的报纸,看了一会后放到一边。
“还会有第二次,等这第二次结束了再走也不迟,我们还可以多学习一会英语。”马库拉提议,莱曼在这方面并无异议,点点头,表示明白。
4月13日,慕尼黑爆发“棕榈星期日政变”,“Kpd”联合部分左翼士兵推翻温和派政府,建立更激进的政权,由俄裔党员欧根·莱维内领导。
他们组建红军对抗政府军,强制征用粮食与武器;实行“革命恐怖”,逮捕人质(包括贵族与神职人员),处决“反革命分子”; 还试图切断与外界的通讯,但未能有效控制农村地区。
这一政变,直接为秩序会提供了理由,在镇压到来前,于波茨坦,一场集会再次开始,自然是关于巴伐利亚当前局势的。
“它们发动的每一场集会、组织的每一次武装斗争,可以看见,这是群体癔症的发作,是一堆拿着木棍、嘴里大声叫嚷的疯子试图掌权。”
似乎是为了让自己的话更具合理性,发言人请来了一位来自柏林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授,当那人走上讲台时,现场几乎是屏息凝神。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白纸,它的背面被揉的皱巴巴的,在写有字的那一边,满是充满各种情绪的符号。
“托克勒先生的发言是正确的,”这位来自柏林大学的教授说:“它们一次又一次撕心裂肺的喊叫,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让我们接受其思想,那是用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融合的产物。”
“它们像是模仿者,想要效仿别人的胜利,想要让我们跟随着它们的病入膏肓一起疯狂。”
教授将纸张轻轻放在桌面:“如果说巴伐利亚所发生的一切是一堆从精神病院里逃出的家伙所为,那么秩序会和自由兵团就是伟大的救治者,亲爱的同胞们,请你们好好想想吧!”
接下来,发言人走上台,教授再后退一步。
“那些必须清除的带菌体,若是任由其胡作非为,所带来的就是各种疾病,折磨的我们生不如死。”
原本应该是一场冗长的文学大会,但发言人到此却突然话锋一转,用一句简短的“消灭一切需要净化的异端”结尾。
回应他的自然是持续不断的掌声,有的人则主动请缨加入净化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