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工器革新(1 / 2)

工器三十六年春,北京城西,工器监的大铜圆顶下,七十二根刻着盘龙的铜柱子撑着十丈宽的“黄钟律共鸣穹顶”。老工匠陈懋拿着黄铜卡尺,正在量一根新铸的铜柱子内径。这铜柱里面贴着薄薄的锌片,是他从古代《考工记》里学的办法,用锌来保护铜柱不被铅腐蚀,就像给铜柱穿了一层防锈盔甲。

“懋叔,温差生电的装置调好了!”学徒赵小乙满头蒸汽,捧着两块金属片跑过来,“按《五行相生机要》说的,把锅炉废气通到这两片金属中间,真的能生出电来!”

陈懋接过一个带齿轮的磁针指针装置,看到指针稳稳指向第三格,高兴地说:“这办法真好,蒸汽压力控制得更准了,误差从原来的半刻钟缩短到半盏茶的时间。”他敲了敲旁边的大铁轮子,这轮子有三米宽,正一圈圈转着储能,“西洋人用这原理变魔术,咱们拿来给钟鼓楼省力气。”

这时铜铃突然响了,工器监丞李之藻抱着一卷图跑进来:“懋翁,南洋送来海底传声的密报!”他摊开图,指着大西洋深处说,“根据沉船上的发现,海底有一条能传声两千里的‘声音走廊’,但咱们得让钟鼓声和它合得上节奏。”

陈懋摸着案头的青铜律管,管上刻着工禾纹和羽蛇神图案,是美洲羽人朋友送的。“把十五声钟鼓分成五组,每组三种节奏,”他敲了敲律管,“就像《周易》里的阴阳变化,能变出243种信号,再加上纠错的敲击,保证信号不出错。”

赵小乙摆开算筹,陈懋边算边说:“每种节奏间隔半秒钟,就能分出很多变化。再让海上浮舟的风铃根据气压自动调整,风浪声就不会干扰信号了。”

下午申时,大家围在信鸽棚前。陈懋在鸽粮里拌了磁石粉,又在鸽子嘴上粘了小磁石粒:“老祖宗有指南车,咱们给鸽子装个‘地磁耳朵’。”当第一只鸽子飞过穹顶,尾巴上的铜哨和穹顶的声音一唱一和,磁针装置上的指针轻轻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