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中秋夜宴(2 / 2)

堂堂王子,再次向李瑄一拜,表示对李瑄的尊重。</p>

他此次来大唐,除了面见大唐天子,送上贡礼以外。他父亲还嘱托他有机会见一见李瑄,看李瑄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继续攻打吐蕃。</p>

“大唐与南诏一衣带水,甚为亲密。吐蕃屡屡犯我边界,才有如今的结局。只要南诏为大唐定好南疆,两国将世代修好。”</p>

李瑄向阁罗凤回应道。</p>

他觉得唐与南诏的战争完全可以避免。</p>

特别是现在李瑄声威如此盛大的情况下。</p>

南诏要与大唐为敌,要想想吐蕃的结局。</p>

“一定!如果大唐圣人号召,我南诏将义不容辞。”</p>

阁罗凤正色地说道。</p>

他听说吐蕃已经准备臣服大唐,求大唐皇帝的封号。</p>

所以就不再问询关于进攻吐蕃的事情。</p>

只希望天水王对南诏有一个好印象。</p>

“我听说北面的大唐将领,为了军功会主动挑起战端。你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南诏受大唐的封赏,也是大唐的官吏。若有不平的时候,直接上奏给圣人。不要做出冲动的事情,悔之晚矣。”</p>

李瑄郑重地向阁罗凤提醒一句。</p>

不论将来发生什么事情,南诏只要没有向大唐用兵,就有回旋的余地。</p>

如果南诏向大唐用兵,哪怕只攻占一个郡县。</p>

那唐与南诏的战争就不可避免。</p>

真要等那个时候,就不会再去深究孰对孰错。</p>

“我谨记天水王的话。”</p>

阁罗凤不明白李瑄为什么会这么说,但还是点头应道。</p>

南诏附近的唐军没有多少。他们南诏也没有北进中原的野心。</p>

阁罗凤天真的以为大唐和南诏会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p>

李瑄又与阁罗凤谈聊一会后,失陪离开。</p>

他依然游走在与他关系好的大臣之间,祝贺他们节日欢乐。</p>

后天,李瑄就要前往河东办理一件案子。</p>

他会尽快赶回来,等回来的时候,基本就是他拜相的时候。</p>

天色逐渐昏暗。</p>

好在今天是个晴天,夜宴的月亮一定很明亮。</p>

该到的大臣,全部已经到齐。</p>

受邀的文人士子,也无一缺席。</p>

能被朝廷邀请参加宴会,是文人士子的荣耀。</p>

特别是对有些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来说。</p>

如果能捉摸一首诗,必然大放光彩,大大提高进士及第的概率。</p>

可惜,自古的宴会上很少出现千古名句。</p>

“铛铛铛……”</p>

按照制度,当天地拉上一层黑幕的时候,钟声敲响。</p>

预示着李隆基和杨玉环即将到来。</p>

龙池旁灯火通明,树上、假山上、龙池中、所摆的桌子上、立的景观上、周围的亭台上,全部都是用灯罩罩住的烛火。</p>

如果在花萼相辉楼上,能看到一场盛大且美轮美奂的灯光景象。</p>

一旦有灯烛即将熄灭,装扮艳丽的宫女就会重新提来新灯。</p>

使宴会上的每一处场所,都能沐浴在灯光之下。</p>

在兴庆宫外,百姓似乎能看到无数灯光,将兴庆宫衬托的亮如白昼。</p>

“中秋节赏的是天上的明月,还是地下的灯火?”</p>

李瑄仰望夜色苍穹。</p>

中秋的月亮犹如一块璀璨的玉盘,高悬在夜空中,温柔又清冷的月辉洒下,令人迷醉。</p>

这个时候,应该在没有灯火的地方,与家人一起赏月,感受中秋月光的皎洁。</p>

“圣人和贵妃至……”</p>

监礼官大声一喊。</p>

周围数十名宦官递喊。</p>

李隆基与杨玉环从沉香亭走出。</p>

“拜见圣人……”</p>

“拜见贵妃娘娘……”</p>

不管看没看到,众人皆齐声一喝。</p>

一礼过后,主动平身。</p>

今日参加龙池中秋夜宴的人太多了。</p>

在京九品官吏都可以参加,甚至五品以上还能与家人一起,皇子皇孙,公主驸马,文人士子,加起来数千人。</p>

虽灯火通明,但想找到一个熟识的人,还颇为困难。</p>

好在宴会也是分等级区域的。</p>

沉香亭前的区域,则是李隆基、杨贵妃,与公卿大臣、皇子公主的所宴饮的地方。</p>

这里的歌舞表演,更优美精湛。</p>

戌时三刻,李隆基带着公卿大臣祭拜月神。</p>

沉香亭后方搭建有祭坛。</p>

祭祀清冷的月神,不能用牲畜。</p>

除了水果外,就是一种类似于“月饼”的点心。</p>

大唐的月饼是专门祭祀月神的。</p>

宫廷不食用,但民间会食用。</p>

李隆基一番祈祷,希望月神能保佑大唐风调雨水,保佑无病无灾。</p>

祭祀月神完毕后,李隆基回到沉香亭下的龙榻上。</p>

他与杨玉环坐在一起。</p>

前方摆着玉案,上面摆放着各种水果、点心、美酒。</p>

杨玉环一身广袖宫装,头梳云鬓,玉靥如花,不施粉黛。</p>

她如月宫仙子一样,清冷,明媚,高洁,令人有一种不可亵渎的气质。</p>

“通知全场,中秋佳节,是观赏明月,吟诗作赋的节日。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只要第一次问世,都可以呈上。如果有佳句,文武大臣、文人士子传阅,众皆心服者,为第一名,朕重重有赏!”</p>

李隆基坐下以后,向龙池夜宴者传达第一道旨意。</p>

这可不得了!</p>

如果谁能获胜,第二日就能传遍长安。</p>

果然,当所有参宴者得到此消息后,磨刀霍霍,陷入沉思。</p>

他们不再留恋灯火,而是看着天上的月亮。</p>

然此时想要作诗者,都被宴会的气氛所局限住。</p>

像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像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都需要去沉淀感情。</p>

诗人一旦做出诗歌,都会在朋友之间传颂,很少有人将诗默默。</p>

除非像杜甫一样写的是讽刺诗,不敢示人。</p>

与此同时,宴会开始。</p>

第一曲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瑶琴和笛子演奏的大曲。</p>

许多人甚至看不清,只能远远地听到美妙的声音。</p>

щщщ ⊙тt kдn ⊙¢ o</p>

诗人们试图从演奏、月亮、周围灯火方面入手,去想象一首技惊四座的诗歌。</p>

不一会儿,第一首诗歌被宦官呈到李隆基面前。</p>

“有雅却平淡,应该不是佳作!”</p>

李隆基念完诗歌后,将其递给杨玉环。</p>

“三郎,让七郎来看看。”</p>

宴会开始后,李瑄就离开席位,找不到影子了。</p>

杨玉环左顾右看,不知李瑄去了哪里?</p>

李隆基让高力士去找李瑄。</p>

李瑄知道李隆基会找他,所以提前离开,去找王维、吴道子、崔颢等诗人喝酒了。</p>

他还专门打听一下,杜甫也在邀请之列。</p>

就凭借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也不可能声名不显。</p>

他结识的朋友,一个个都是出名的诗人。</p>

只是后面诗风大变,转为现实主义,弹出不符合“盛世”的音符,诗歌难以流传。</p>

和王维、吴道子等人喝了一杯后,李瑄正准备去普通的区域见一见杜甫的时候,高力士派小宦官找到李瑄:“天水王,圣人请您上座。”</p>

“好,我这就去!”</p>

李隆基亲邀,李瑄无法耽搁。</p>

安禄山这个死胖子一直没走,不能让他抢走他第一忠臣的位置。</p>

“七郎,有没有中秋吟月之佳作?”</p>

杨玉环满目期待地看向李瑄。</p>

入李隆基旁,李瑄看到几篇诗文后,觉得和应制诗一样无味。</p>

他也可以写出应制诗和唱酬诗,但想要灵光一现,再找到黄河源头那种感觉非常困难。</p>

“回娘子的话,臣在边塞写过一首词,至今未示。臣已为此词填曲。稍后可弹奏给圣人和娘子。”</p>

李瑄向倾国倾城的杨玉环回答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