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神棍经济学:汉武帝创业初期的迷信与融资路演(2 / 2)

这波操作,比现代区块链发币还离谱。长安百姓看着手中的白金币,发现购买力还不如铜钱,纷纷吐槽:“龙币能换米吗?马币能买盐吗?” 但官府强制推行,规定赋税必须用白金币缴纳,商人不得拒收。结果不到半年,白金币贬值 70%,商人集体罢市,最后不得不以 “伪造祥瑞” 为由回收,成了汉朝金融史上最大的笑话。

王夫人去世后,刘彻陷入 “创业伙伴离世” 的低谷,每天对着未央宫的梧桐树发呆。齐人少翁抓住商机,自称 “能致亡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于帷帐中搞起了 “全息投影”:先用鱼油浸泡兽皮,绘上王夫人的画像,再通过灯烛投影,配合口技模仿其声。刘彻隔着帷帐看见 “王夫人” 袅袅婷婷,当场泪崩,封少翁为 “文成将军”,赐黄金万斤。

少翁趁热打铁,开启 “神术周边” 业务:“陛下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须象神。” 于是甘泉宫成了 “神术实验室”,墙壁画满云气纹,宫女穿羽衣,连刘彻的龙袍都绣上了星象图。他还发明 “云气车”,按 “胜日”(吉日)出行,说能辟恶鬼 —— 其实就是花车巡游,靠视觉效果收割流量。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 “天神” 仍未降临,少翁只好搞低级骗局:在帛书上写怪话,让牛吞下,然后宣称 “牛腹有奇书”。刘彻让人杀牛取书,认出是少翁笔迹,当场暴怒:“敢拿朕当韭菜割?” 于是少翁被腰斩,尸体扔进上林苑喂鹿 —— 这波 “死亡营销”,成了神棍们的警示案例。

少翁死后,刘彻的神术情结反而更重。他在长安城西建柏梁台,高二十丈,顶部立铜柱,柱顶铸仙人掌,托盘承露,说 “甘露拌玉屑,饮之可长生”。工匠们看着这个庞然大物直摇头:“铜柱生锈,露水有毒,陛下喝了怕要拉肚子。” 但没人敢说,只能看着刘彻每天清晨对着仙人掌作揖,像极了现代创业者迷信 “赛博风水”,在办公室摆巨型招财猫。

《史记?孝武本纪》里,司马迁毫不留情地揭穿神棍们的套路:“李少君之流,不过善为‘巧发奇中’,靠打听隐私、伪造文物骗人,和市井中的算命瞎子无异。” 他尤其讽刺刘彻的 “求仙热”:“天子甘受其惑,以为真有神仙,殊不知方士们不过求财求官,所谓‘却老方’,皆虚妄之言。”

但他也承认,这些荒诞操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央集权:“济北献泰山,常山收为郡,五岳皆归天子,此乃神棍之术的意外之喜。” 就像现代商业中的 “无心插柳”,骗子们的忽悠,反而帮创业者完成了早期的资源整合。

汉武帝的早期经历,给现代创业者敲响警钟:

警惕 “ppt 创业者”:赵绾王臧的 “复古改制”、李少君的 “丹砂神话”,都是缺乏落地的空想,创业需要的是 “最小可行性产品”,而非宏大蓝图;

拒绝 “流量至上”:为了祥瑞大搞祭祀、造币,最终导致信任危机,核心业务才是企业的 “祥瑞”;

平衡董事会权力:刘彻初期被窦太后压制,说明初创公司要处理好股权结构,避免被单一势力绑架。

窦太后去世那年,刘彻在甘泉宫烧掉了所有 “升仙图”,望着跳动的火焰,仿佛看见赵绾、李少君、少翁的影子在火光中消散。他终于明白,奶奶当年压制儒术,不是反对改革,而是担心他重蹈秦末苛政的覆辙;神棍们的忽悠,不过是利用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收割政治资本。

元光元年,刘彻再次发布 “招贤令”,这次他跳过了夸夸其谈的儒生和神棍,选中了务实的公孙弘、主父偃。当主父偃提出 “推恩令”,他眼前一亮 —— 这才是真正的 “制度创新”:让诸侯分封子弟,化整为零,比任何祥瑞都更能巩固皇权。

多年后,当刘彻在泰山之巅举行封禅大典,回望自己的创业之路,终于懂得:真正的 “天神庇佑”,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真正的 “长生不老”,是让帝国千秋万代。那些被诛杀的方士、废弃的神坛,终究成了他创业初期的注脚 —— 每个创业者都会走过弯路,重要的是在迷信与务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的创业初期,是一场充满魔幻色彩的资本狂欢:神棍们用 “长生不老” 的概念融资,朝廷成了玄学试验场,白鹿皮币、白金造币成了割韭菜工具,甚至死亡都能被包装成 “羽化成仙” 的营销事件。但这场狂欢并非毫无价值,它让年轻的刘彻见识了人性的贪婪与权力的诱惑,最终促使他抛开幻想,走向务实。

那些看似荒诞的神怪之说,反而成了帝国转型的催化剂。当刘彻从 “神棍创业者” 蜕变成 “务实 cEo”,汉朝迎来了真正的扩张时代:推恩令削弱诸侯,盐铁官营充实国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商路。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在迷信与务实之间的艰难抉择。

长安城的卦摊依旧热闹,但刘彻再也不会停下脚步。他知道,在权力的资本市场里,最可靠的 “投资”,永远是深耕制度、重视民生。那些曾经被神棍们点燃的香炉,终究会被历史的风吹散,而他亲手奠定的制度基石,将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