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有句话说得明白:\"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说白了就是老爷们在外搞事业,老娘们在内管后院,这才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你看虞舜娶了娥皇女英,周朝有太任太姒,都是贤内助旺夫的典范。可到了末世,皇帝们光顾着好色,把后宫搞成选秀大会,最后搞得风气败坏、国家完蛋,真是让人叹息。所以说,不管是治国还是治家,后妃制度都是重中之重,堪称王朝兴衰的风向标。
汉朝的时候,后宫职称就挺复杂:皇帝奶奶叫太皇太后,妈妈叫皇太后,正妻叫皇后,下面还有十四个等级,什么昭仪、婕妤、美人,跟现在的职场晋升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最高级的是昭仪,相当于 \"后宫 cEo\",年薪两千石;最基层的是家人子,月薪百石,妥妥的实习生待遇。这套制度说白了就是 \"论资排辈\",你长得漂亮没用,得看职称等级,跟现在的国企差不多。
曹操刚称魏王时,觉得汉朝那套太繁琐,搞了个 \"简约版\":王后下面设了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个等级,相当于总监、经理、主管之类的。到了曹丕称帝,可能是后宫妃子太多不好管理,又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一下子多了五个岗位,估计是为了哄老婆开心。曹叡更夸张,觉得顺成这个职称不好听,直接取消,新增了淑妃、昭华、修仪,后来又把夫人升到淑妃上面,简直是在玩后宫版 \"职场升职记\"。
到最后,曹魏后宫从夫人以下一共有十二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官职和俸禄,比现在的 KpI 考核还严格:
贵嫔、夫人:仅次于皇后,相当于副总裁,虽然没有具体官职,但地位尊崇,属于后宫核心管理层。
淑妃:对标相国,享受诸侯王待遇,年薪跟诸侯王差不多,属于高管级别,出门都得坐豪车。
淑媛:相当于御史大夫,年薪县公级别,属于中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一部分后宫事务。
昭仪:比县侯,年薪跟县级干部差不多,属于基层管理者,有点小权力。
昭华:比乡侯,年薪乡级待遇,相当于小组长,管几个宫女。
修容:比亭侯,年薪亭级,就是个小头目,负责具体事务。
修仪:比关内侯,年薪关内侯级别,相当于普通职员,干活的主力。
婕妤:月薪中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中层员工,有固定工资。
容华:月薪真二千石,比婕妤略低,属于普通员工。
美人:月薪比二千石,相当于实习生转正,勉强温饱。
良人:月薪千石,属于试用期员工,待遇最差。
这套制度下来,后宫成了妥妥的 \"娘子军职场\",每个妃子都有对应的官衔和俸禄,没事就互相攀比职称,跟现在的办公室斗争差不多。
卞皇后的人生,简直是爽文女主的真实写照。她出身 \"倡家\",也就是歌女世家,在古代属于 \"贱籍\",相当于现在的娱乐圈十八线小明星。二十岁那年,她在谯县卖艺,被曹操一眼相中,纳为小妾。当时曹操已经有丁夫人、刘夫人等正室,卞氏只能算是 \"实习生\",但她凭借聪明才智,慢慢在后宫站稳了脚跟。
董卓之乱时,曹操带着人马跑路,手下人听说他死了,都想散伙回家。卞氏站出来怒怼:\"曹君生死未卜,你们今天走了,明天他要是活着回来,你们有脸见他吗?就算真死了,一起死又何妨!\" 一番话把众人说得热血沸腾,曹操听说后直夸她有领导才能,从此对她另眼相看。建安初年,曹操废了丁夫人,卞氏成了继室,相当于从实习生直接升到了总监,靠的不是美貌,而是脑子。
曹丕被立为太子时,身边人劝卞氏大赏群臣,她却很清醒:\"大王只是因为曹丕年纪大才立他,我只要没教坏孩子就谢天谢地,搞什么赏赐?\" 曹操听说后更满意了:\"愤怒时不甩脸色,得意时不飘,这才是真大佬。\" 这句话成了卞氏的职场座右铭,后来她教育其他嫔妃:\"在后宫混,最重要的是沉得住气,别学那些小年轻咋咋呼呼的。\"
曹操去世后,卞氏一路升级:曹丕即位,她是王太后;曹叡即位,她成了太皇太后,相当于从总监升到了董事会主席。最逗的是,曹丕想追封她父母爵位,尚书陈群反对:\"老祖宗规矩,女人没资格封爵,秦和汉坏了规矩,咱们可不能学。\" 曹丕只好作罢。直到曹叡即位,才追封她祖父、父亲为侯,算是圆了她的 \"贵族梦\"。青龙四年,卞氏去世,合葬高陵,从歌女到太皇太后,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 \"逆袭界的天花板\",连史书都夸她 \"有母仪之德\"。
甄皇后的故事,是典型的 \"开局王炸,结局拉胯\"。她出身中山望族,祖上是汉太保甄邯,妥妥的白富美。三岁丧父,十多岁时赶上战乱,家里囤了不少粮食,她却劝母亲:\"现在乱世囤宝就是找死,不如开仓放粮,攒点人品。\" 全家都觉得这丫头不简单,果然,后来被袁绍看中,嫁给了儿子袁熙,成了冀州第一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