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初战交锋:预警效果初显(1 / 2)

在逃亡的路上,我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为了生存,也为了印证我之前的努力是否真的产生了效果,我时刻留意着一切能接触到的关于战况的信息。

有时是躲在山岗上,用自制的简易“望筒”(用两片磨薄的水晶或琉璃残片,镶嵌在竹筒两端,虽然效果粗劣,但聊胜于无)远远观察;

有时则是在路过某个暂时还算安定的村镇时,从惊魂未定的逃难者或溃兵口中,捕捉零星的战报。

渐渐地,一些不同寻常的消息,开始汇聚到我的耳中,也印证了我之前的预判——我的预警,确实起作用了!

场景一:长社外围的铜墙铁壁

一天黄昏,我潜伏在一处距离长社县城十余里的小山坡上。

长社,是黄巾军计划中要夺取的武库重地。按照他们的原定计划,此刻应该正以雷霆之势,配合城内可能存在的内应,一举拿下这座储备着大量兵器的坚城。

然而,我通过“望筒”看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

长社城墙之上,旌旗招展,守备森严。城楼上站满了弓箭手,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城墙下,密密麻麻的拒马、鹿角早已布置到位,甚至还有几处新挖掘的陷坑,闪烁着幽冷的寒光。

城外数里,几座关键的营垒和哨塔,也明显加强了防御,不时有骑着快马的斥候往来奔驰,传递着信息。

而在城下,聚集着大批头裹黄巾的军队。他们一次次地发动着冲锋,扛着简陋的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

但每一次,都在城头密集的箭雨和滚木礌石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地退了回来。

我甚至能看到,有几股试图从侧面偷袭城门的黄巾队伍,似乎是撞入了官军预设的埋伏圈,被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这与黄巾起义初期,官军往往猝不及防、望风披靡的景象,截然不同!

长社守军显然早有准备,依托坚城,以逸待劳,将黄巾军的锐气牢牢地阻挡在了城外!

场景二:溃兵口中的惊愕与混乱

两天后,我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遇到了一小股溃散下来的黄巾兵。

他们丢盔弃甲,神色惶恐,哪里还有起事之初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