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绢帛上最后一个字,我缓缓将其放下,动作轻柔,仿佛唯恐惊扰了什么。然而,这轻飘飘的绢帛,此刻在我眼中、在我心中,却重若千钧,压得我几乎有些喘不过气来。
烛火依旧在跳动,将我的影子拉长,又缩短,投射在身后的书架上,那里堆满了经史子集、兵法地理。可此时此刻,万卷藏书的智慧加在一起,似乎也难以衡量手中这方寸绢帛所蕴含的分量。
价值连城!这四个字不足以形容它的万一。
乌巢的粮仓——袁绍七十万大军(哪怕只是号称)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具体位置、守将性格弱点,已然暴露无遗。
许攸的怨愤——袁绍核心智囊团内部的巨大裂痕,一位掌握着大量核心机密、且智计卓绝的谋士,正在离心离德的边缘徘徊,随时可能成为撬动整个袁氏集团的内部支点。
淳于琼的疏狂嗜酒,审配、逢纪的党同伐异,袁绍本人的好谋无断……所有这些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被这封密信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清晰无比的图景——一幅指向袁绍集团潜在致命弱点的战略地图!
这不是寻常的情报,这几乎是一份递到曹操面前的、关于如何以弱胜强、一举击溃袁绍大军的“标准答案”!
我毫不怀疑,只要这份情报能准确无误地送达官渡前线的曹操手中,并被他敏锐的战略嗅觉所捕捉、采纳,那么,河北的战局,乃至整个天下的未来走向,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袁本初“四世三公”的赫赫声名,他那看似不可一世的庞大军力,很可能就因为这薄薄的一纸绢帛,而迅速走向崩溃!到那时,北方的统一将大大加速,曹操的势力会空前膨胀,天下的格局将彻底洗牌。
而我们……我们远在江淮,看似与官渡主战场相隔遥远,却也必将在这场由情报引发的巨大海啸中,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想到这里,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感几乎要冲破我的理智。掌握如此关键的情报,如同手握一枚能够改变棋局走向的关键棋子,这种“洞悉天机”的感觉,足以让任何一个有志于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的人热血沸腾。
然而,兴奋过后,一股更深沉的寒意,却如同冰冷的潮水,悄然蔓延至我的四肢百骸。因为我同样清晰地认识到,这份价值连城的情报,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棘手、极其危险的……烫手山芋!
巨大的价值,往往伴随着等同、甚至更大的风险。这道理,亘古不变。
首先,这封信的来源与截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信是写给谁的?看内容和语气,极有可能是袁绍试图联络荆州刘表,寻求策应或是某种形式的支援。
我们的人是如何截获的?过程是否干净利落?有没有留下任何可能被追踪到的蛛丝马迹?一旦被袁绍或是刘表任何一方察觉,都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暴露我们在他们内部可能存在的某些“眼睛”。
其次,情报本身的时效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乌巢的位置和守备情况,许攸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否则,一旦袁绍察觉到任何风吹草动,加强了乌巢的防御,或是安抚了许攸,那么这份情报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更可怕的是,如果袁绍得知情报已经泄露,他甚至可能反过来利用这一点,设下陷阱!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