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七年夏至,户部鱼鳞图册库房的樟木箱打开时,灰尘中浮沉着前算学吏张恪的叹息——箱内田亩数据与去年实测相差二十万亩,“熟地变荒”的朱批下,藏着载锡用竹筹篡改的痕迹。他用圣祖朝铜尺丈量图册尺寸,发现每幅图册横向短少三寸、纵向短少两寸,按“图上一寸对应实地十亩”的比例推算,竟缩水二十余万亩。案头算筹堆叠成“田”字形,恰如保守派在数据中偷藏的“缩水术”,一场围绕国家税基的数据争衡就此拉开帷幕。
工部营缮司内,张恪将洪泽河工的计量经验转化为《鱼鳞图册复核法》:先用铜尺丈量图册边长,确认“每方寸对应实地十亩”的缩绘比例,再以算筹累加图册标注亩数,与前算学吏用步弓实测的《田亩实量清册》对比。李顺则在《户部则例》中找到圣祖朝“三年大丈量,步弓定亩,算筹核计”的旧制,附上前算学吏绘制的《田亩误差热力图》——图中每道墨线代表千亩误差,湖广地区的“血红区域”密如蛛网,触目惊心。
漕帮“均平号”商船载着新制青铜步弓抵达各府县,船工老吴向州县胥吏演示“丈量三法”:“先以步弓定界(每弓五尺),再以铜尺校图(图上一尺对应实地百丈),最后以算筹核亩(百平方弓为一亩)。”盐丁王九叔带着《田亩实量日志》走访乡绅,日志中详细记录着用步弓丈量的长宽数据,经算筹换算为亩数后,与图册数据的差值用红笔圈注——某乡图册记“荒田五千亩”,实量仅“熟地三千亩”。
肃亲王府内,载锡对着《湖广鱼鳞图册》冷笑,竹筹在“荒田十万亩”的条目上画圈:“将熟地改荒田,”他命人用米汤涂抹图册,待干后显露出“熟地”二字,“再以‘赈灾’名义蠲免赋税,三成钱粮便入了私仓。”跟班呈上载龄从湖广送来的密信,信中“竹筹勘合”的蜡印下,藏着用田亩编号加密的分赃算式:“甲字七号图,长三百弓x宽二十弓=六千平方弓=二十五亩,报荒百亩,吞粮七十五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