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当晚,算理学院北院的算理生们虽悲痛万分,仍坚持每日晨课。他们围坐在「太极差分机」旁,用算筹推演《论语》与《几何原本》的对应习题。当算筹敲击桌面的节奏与差分机齿轮的转动频率逐渐同步,机器突然开始高速运转,算筹码如暴雨般落入接收槽,拼出与晨课内容完全一致的图解。詹天佑在日志中写道:「老佛爷归天之时,算理生仍未辍学业,差分机因算筹共振而运转——此非机械之灵异,实乃算理教育深入人心之证。」
光绪掌权次日,宣布扩大算理军校招生,所有军事装备操作手需通过「算理战术三级考核」:初级掌握枪械弹道算筹,中级精通坦克蒸汽动力算理,高级需在算理学院深造三年,研习《武经算要》与西洋弹道学。北京至伦敦的算理电报线开通后,首条军事指令要求南洋舰队算理生每日传输抗磁砂洋流数据,这些数据经算理学院分析后,成为潜艇伏击路线的算理依据。南海舰队「算理号」潜艇浮出水面时,甲板上的算筹兵正在进行「移动算理演练」:他们以身体为算筹,通过队列变化演示《孙子兵法》中的「十则围之」算理模型。螺旋桨搅起的浪花中,隐约可见算理生们正在水面漂浮的木板上刻写战术算筹——那些曾被禁止刻在装备上的公式,早已通过千锤百炼的算理教育,成为士兵血脉中的战争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