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生荣死哀(1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314 字 9小时前

总章二年(669年),大唐的天空下,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李积,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又一高光时刻。这一年,他被加授为太子太师,这一职位不仅是极高的荣誉,更象征着他在朝堂中的崇高地位。

唐中宗李治深知,李积多年来为朝廷鞠躬尽瘁,从开疆拓土到平定叛乱,从抵御外敌到稳定朝局,他的功绩早已铭刻在大唐的历史之中。因此,李治不仅授予他太子太师的尊号,还增赐封邑,连同以往的,总计有一千一百户。

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他多年来忠诚与功绩的高度认可,也让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动容。

然而,就在这一年,李积却卧病在床,病情沉重。消息传来,李治心急如焚。李积不仅是他的股肱之臣,更简直算是他的某种精神依靠一般。李治深知,李积的健康关乎着大唐的稳定与未来。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政务,亲自前往李积的府邸探望。

走进府邸,李治看到李积躺在病榻之上,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李治紧紧握住他的手,关切地说道:“老将军,大唐离不开您啊!”他嘱咐太医要精心诊治,务必让李积早日康复。

为了给予李积更多的关怀与慰藉,李治还封李积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随时照看兄长的病情。李治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让李积感受到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从而在心灵上得到慰藉,祈愿他能早日康复。

李弼接到圣旨后,立刻赶回京城,日夜守护在李积的身边,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李弼的陪伴也让李积的病情稍有缓解。

然而,命运总是无情。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李积终于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新唐书》作八十六岁)。

李治悲痛欲绝,他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惋惜。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纷纷前来吊唁,缅怀这位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的名将。

李积的去世,是大唐的巨大损失。

为了表达对李积的哀悼与敬意,李治下令辍朝七日,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身着素服,神情肃穆,纷纷前来吊唁,缅怀这位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大街小巷,百姓们也纷纷谈论着李积的离去,他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

李治亲自册赠李积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以表彰他忠诚正直、武功卓着的一生。

这个谥号不仅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高尚品质的赞誉。

李治还特别赐给李积棺木,允许他陪葬于昭陵。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意味着李积将永远守护着大唐的江山,他的英灵将与大唐同在。

为了确保葬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尽显隆重与尊崇,李治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监护丧事。

杨日方接到圣旨后,立刻着手筹备,从灵车的装饰到葬礼的仪式,每一个细节都精心安排,力求完美。他深知,这不仅是对李积的尊重,更是对大唐的尊重。

到了下葬当日,天空阴沉,仿佛也在为这位名将的离去而哀悼。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默默凝视着下方缓缓而行的灵车。灵车之上,覆盖着象征荣耀的黄绫,四周环绕着手持旌旗的士兵,庄严肃穆。李治的泪水夺眶而出,痛哭声回荡在空气中,令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太子李弘也跟随李治前来送葬,看到父皇如此悲痛,他也悲痛到极点,随从们被这父子情深所深深感动,纷纷垂泪。

为了表彰李积一生为唐朝立下的不朽功勋,李治特命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百官们身着素服,神情肃穆,一路护送灵车前行。

为李积所筑的坟依照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这一独特的坟墓样式,不仅仅是对李积的厚葬,更是对他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卓着功劳的彰显。李治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世永远铭记他在保卫大唐边疆方面的伟大贡献。

李积的一生,是为大唐而战的一生。他从年轻时便投身军旅,南征北战,为大唐的疆域拓展立下汗马功劳。他智勇双全,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敌人,还是复杂的局势,他总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唐军取得胜利。他的忠诚与担当,也让他成为李治最信赖的大臣之一。他不仅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在朝堂上也以智慧和正直着称,为大唐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光宅元年(684年)。这一年,大唐的风云变幻,李积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徐敬业的举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以“清君侧”为名,号召天下,试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恢复李唐的正统地位。

然而,这一举动却让武则天勃然大怒。她一生历经风雨,从后宫到朝堂,从皇后到天后,她深知权力的珍贵与脆弱。徐敬业的起兵,不仅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她的统治的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