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文艺1领导讲话(2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913 字 3天前

目前多数人的想法是让他们和你们合并。

为了确保合并后水源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过几天部里会派水利勘察队到你们这里勘探水源。

如果水储量足够,能够保证生产和生活,部里就会下发文件批准你们合并。

合并后的你们有望成为军品生产的重点企业。

对此,你们不要被动等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前准备,做好相应的规划。”

晚上,招待所里灯火通明,晚餐十分丰富。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继续交流着三线建设的相关事宜。

经过白天的交流和探讨,大家对三线的未来发展更加乐观,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首长视察的第三天正好是星期天,尽管是休息日,但除了学校,其他单位都没有放假,大家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今天,文革广场有文艺演出,这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三线职工和家属们都无比兴奋。

清晨,石嘴岩东面的太阳还没来得及爬上山岗,首长就已经结束了跑步,来到了文革广场,于清泉和赵参谋陪同在侧。

首长看到广场上正在锻炼的群众,热情地和他们打起了招呼。

此时,正在打球的邢老师眼尖,一眼就看到了于清泉,大声喊道:“于清泉,首长来啦!”

大家纷纷围拢过来,热情邀请首长一起打球。

首长欣然应允,走上场和大家玩起了篮球。

别看两位首长年龄大了,可篮球水平一点也不低,投了几次篮都稳稳命中,引得晨练的人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大家尽情地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

玩了一会儿后,首长他们回到招待所吃早餐。

八点整,首长准时来到办公楼会议室,召开职工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首长和职工代表们就三线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职工们纷纷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想法,也提出了一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首长认真倾听着每一位职工的发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还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整个座谈会气氛热烈而融洽,通过这次交流,首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职工们的心声和需求,也为三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十点钟,全厂干部大会准时召开,两位首长陈伟达和孟德昆先后在会上发表讲话。

陈伟达目光缓缓扫过台下的三线军工战士,思绪飘回到人民军工的起源,感慨万千地说道:“最早的人民军工诞生于中央苏区。

那时候,为了解决人民武装兵器不足的燃眉之急,我们发动群众,齐心协力。

当时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三斤毛铁四两钢,拿给铁匠打红枪,举起枪儿打老蒋,穷人要把家来当’。苏区的军工战士成分多样,有红军战士,有工人,还有农民。大家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材料匮乏、设备简陋、人才稀缺,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我们依然圆满完成了毛委员交待的任务。

1934年,108名兵工战士从兴国踏上征程,可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吴起镇时,仅剩下7人。

后来,四方面军的85人从毛尔盖出发,抵达陕北时,也只剩下14人。

我们那20多名军工战士,仅凭两把台虎钳、四把锉刀、一把斩口锤、一把圆头锤和一只风箱,在陕北高原上,在抗日战场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生产出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

“有人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大量生产呢?

毛主席在人民军工建立之初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建立军事工业,须使之不助长依赖性’。

所以,人民军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二是前方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战争中,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打败敌人缴获枪炮,但前提是得先打败敌人。

而要打败敌人,就必须先拥有武器,这就凸显了我们军工先行的重要性,在未来战争中,这一点只会更加关键……”

陈伟达讲完后,孟德昆接过话题,开始阐述建设三线的缘由:“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积极抢占东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东北有日本人留下的钢铁厂和军工厂。

尽管这些工厂在鬼子逃跑前遭到了严重破坏,但还是为人民军工的建立解决了一些基础性问题。

人民军工依靠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迅速恢复生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对丹东地区进行轰炸。

党中央为了保证军工安全,同时也为了接收苏联的军工支持,将沈阳、鞍山、抚顺地区的大量军工企业向北转移,新建了几十个军工企业,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苏共发生变质,我们不得不再次进行转移。

这一次转移,东北付出了巨大牺牲,军工战士们也承受了难以言喻的艰难困苦……”

这场会议持续时间较长,临近中午才结束。

贾飞龙认真地记录下了两位首长的讲话内容。

可惜的是,贾飞龙退休后,他的儿子没有妥善保管他的日记,如今这份记录只剩下一些残页,曾经那些珍贵的话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残缺不全,令人惋惜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