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日子,宛如在生命那悠悠晃晃的荡秋千上,摇摇晃晃地艰难前行。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转眼间,李贺的初一年华,就如同射出去的弹弓石子,嗖嗖嗖地飞速流逝,快得让人几乎来不及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瞬间。
在父亲那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李贺对文学展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简直达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他常常坐在自家那宁静的小院里,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小院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张老旧的木桌,李贺就伏在这桌上,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读书于他而言,就如同每日必不可少的三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他每日咀嚼万字,犹如老牛反刍,反复品味其中的滋味。由于和晚唐那位赫赫有名的诗人李贺同名,再加上父亲平日里的言传身教,他在文学之路上的进步就如同上了发条的时钟,逐渐加快了节奏。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在那紧张忙碌的课余时间里,李贺总会如饥似渴地找来唐朝那位大诗人李贺的诗作仔细研读。教室外的操场上,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而他却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他手中的书页上。对于古体诗,他起初只是有了一些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的认识,但随着研读的深入,他内心的喜爱之情愈发深厚。尤其是这四句诗,他每每读来,都不禁惊叹不已,只觉得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
李贺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偏科现象。文科方面,他表现出色,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才华。校园里的文科课堂上,他总是能积极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窗外的鸟儿也似乎被这活跃的气氛所吸引,停在枝头静静聆听。然而理科却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考得很差劲,还有不及格的情况出现。经过和班主任在那间充满严肃氛围的办公室里的深入商量,父亲最终做出决定,安排李贺留到初二年级继续就读,期望能借此机会补齐理科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