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姑的爱与生活的坚韧(1 / 2)

提及桃园,乍一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片烂漫的桃花盛景,可实际上,它不过是一条狭窄的河沟。但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河沟,却有着别样的韵味。两岸的桃树虽算不上繁茂成林,却也稀稀落落地点缀着河岸,每当春日来临,桃花含苞待放,粉色的花苞如娇羞的少女,半遮半掩。随着时间推移,花朵逐渐绽放,灼灼其华,微风拂过,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悠悠地洒在清澈见底的河面上,瞬间,河面便被花瓣覆盖,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河水清浅,能清晰地看见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弋,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时而跃出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打破河面的平静,为这片宁静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灵动。

老翟家的生活,和李贺爷爷在世时一样,是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共同生活。那时的日子虽说不上富裕,甚至有些拮据,但一家人的生活却充满了烟火气。他们都聚居在那条小河西北的小谷堆上,一座土墙茅草盖的四合院,便是他们遮风挡雨的家。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四合院的屋顶,茅草上的露珠闪烁着微光。院子里,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大姑父身材魁梧,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他双手有力地握着辘轳的把手,一下一下地转动,“嘎吱嘎吱”的声音在清晨格外清晰,随着他的动作,一桶清凉的井水被提了上来。他直起腰,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对着灶房里的大姑喊道:“水打好啦,今天可得多烧点,孩子们都该洗澡了!”大姑则在灶房生火,她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粗布衣衫,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她的眼睛专注地盯着灶膛,手里拿着一把干草,小心翼翼地塞进火里,火苗“噌”地一下蹿了起来,映红了她满是岁月痕迹却又透着温柔的脸庞。她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回应道:“知道啦,你先歇会儿,饭马上就好!”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德诚跑得满脸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手里拿着自制的木剑,朝着小伙伴们挥舞着,嘴里还喊着:“看我的厉害!我可是大侠,专门打坏人!”有的孩子蹲在墙角逗弄着家里养的小鸡,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小鸡的绒毛,小鸡“叽叽”地叫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说:“你们看,小鸡的毛好软呀,像棉花一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当地来说,还算得上是比较能行的住户,毕竟一家人能有个安稳的栖息之所,已实属不易。

大姑嫁入这个家没几年,便陆续迎来了德诚、小秋、小林和德山。小秋作为家中的老二,是个女孩,命运似乎对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她不仅听力有障碍,身体也比较孱弱,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还较为严重的年代,这样的孩子或许会被很多家庭忽视,但大姑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嫌弃与放弃。每天清晨,大姑总是早早起床,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生起炉灶,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她的脸庞。她会特意将小秋的那份食物盛得满满的,还会走到小秋床边,轻轻坐在床边,她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小秋的头发,眼神中满是慈爱,轻声细语地唤小秋起床:“小秋,宝贝,该起床啦,太阳都晒屁股咯!”尽管她知道小秋听不见,但她依然习惯了这样温柔的呼唤,仿佛只要这样,小秋就能感受到她的爱。小秋醒来后,大姑会帮她穿好衣服,每一个动作都轻柔无比,她仔细地帮小秋整理好衣领,拉平衣角,然后轻轻捏了捏小秋的脸蛋,笑着说:“我的小秋真可爱,穿上这新衣服,就像个小公主一样!”

大姑父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原本老大结婚后,也有了几个孩子,小小的四合院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十几口人挤在一起,生活起居都极为不便。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椅子不够,有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小板凳上。桌上的饭菜虽简单,不过是些粗粮和自家种的蔬菜,但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翟家长辈看着这日益紧张的居住情况,咬咬牙,在河沟下游临近河边的山谷坡地上,盖起了三间土坯房。盖房的那段日子,一家人齐心协力,男人们负责搬运土坯、砌墙,大姑父弯下腰,双手紧紧抱住一块土坯,手臂上的肌肉紧绷着,他迈着沉稳的步伐,将土坯搬到墙边,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滚落,滴在干燥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他喘着粗气,对旁边的大伯说:“这土坯可真沉,不过咱加把劲,房子肯定能很快盖好!”女人们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烧水做饭,大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毛巾,给干活的男人们送去清凉的水,还不时用毛巾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汗水,嘴里念叨着:“慢点干,别累着了,喝点水,歇会儿再干。”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在一旁捡着地上的小石块,说是要帮着盖房子,德诚小脸涨得通红,双手捧着一堆小石块,跑得气喘吁吁,嘴里还喊着:“我捡了好多石头,能盖大房子啦!等房子盖好,我要住最大的房间!”虽说房子简陋,不过是用土坯垒砌,屋顶铺着茅草,但在一家人眼中,这也是一份新的希望,是一个温馨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