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李贺家族的亲缘脉络与乡村逸事(2 / 2)

在安沟的古井旁边,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枣树。这棵枣树可不一般,相传是司马承祯道士亲手栽种,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每年秋天,当丰收的季节来临,枣子成熟,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喜庆的灯笼。村民们都将这满树的红枣视为吉祥的征兆,象征着生活的甜蜜与美满。每当这个时候,李贺一家和亲戚们都会满怀喜悦地聚集在枣树下。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一般,在树下蹦蹦跳跳,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争着要去摘树上最低处的枣子。李贺穿着一件蓝色的旧布衫,衣角有些磨损,他兴奋地跳起来,试图抓住那枝头的红枣,却怎么也够不着,急得直跺脚。大人们则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树,轻轻摇晃着树枝,一颗颗红枣“噼里啪啦”地掉落下来。二姑穿着一件黑色的布裙,腰间系着一条蓝色的围裙,她站在树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家人的关爱。她一边叮嘱着树上的人要小心,一边捡起地上的红枣,放进身边的竹篮里。老人们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穿着宽松的长袍,手里摇着蒲扇,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品尝着香甜的枣子,欢声笑语在这宁静的田园间回荡,让这原本安详的田园生活更添了几分温馨与欢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生活的美好。

李贺的二姑嫁到了李家,在当时,这种侄女服侍姑的婚姻模式并不少见。二姑的婆婆是她的亲姑母,公公是她的亲姑父。二姑在李家庄以孝顺而远近闻名,她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传统的美德。每天清晨,天还未大亮,二姑就早早起床,先是来到厨房,她的双手熟练地在灶台上忙碌着,生火、烧水,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呼呼”的声响。她将家中仅有的白面拿出来,放在案板上,双手用力地揉着面团,手臂上的青筋微微凸起,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不一会儿,面团在她的手中变得光滑细腻。接着,她拿起擀面杖,开始擀面,擀面杖在面团上有节奏地滚动着,发出“咚咚”的声音。等面条煮好后,她又会将面条盛在大碗里,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端到公婆的房间,轻声唤着公婆起床吃饭,声音温柔而亲切。哪怕是在最忙碌的收获季节,田间地头堆满了待收的庄稼,二姑也从不曾忘记为长辈们送去新鲜的蔬果和刚收获的粮食。她用围裙擦了擦满是汗水的额头,挎着装满蔬果的篮子,快步走向公婆家,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询问着他们的近况,眼神中满是关切。她的这份孝心与细心,让邻里们都赞叹不已,成为大家口中的佳话。在她的影响下,李贺一家充满了和睦的氛围,传统美德在这个家庭中代代传承,使得他们家成为村庄中人人羡慕的典范,大家都以他们家为榜样,教导自己的子女要孝顺长辈、关爱家人。

李贺二姑家的温馨与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对长辈的孝顺上,还充分展现在对孩子们的关爱之中。孩子们在枣树下嬉笑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如同银铃般清脆,回荡在这安详的田园之间。他们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成长,过着像枣子一样甜蜜的幸福生活。姑父名叫李发元,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穿着一件破旧的灰色布衫,上面还打着几个补丁。他性格忠厚老实,为人实实在在,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粗糙得像树皮一样,这是他辛勤劳作的见证。二姑和姑父育有五个姑娘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勋,大姑娘是李凤,二儿子为李省,二姑娘名李厚,三姑娘叫李珍,四姑娘是李珠,五姑娘为李翠。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会在田间地头帮忙,跟着父母一起劳作,虽说辛苦,可他们乐在其中。农忙时,一家人分工明确,孩子们负责捡拾掉落的麦穗,李勋和李省两个男孩,穿着破旧的短裤和汗衫,弯着腰,认真地在麦地里寻找着遗漏的麦穗,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滴落,打湿了脚下的土地。女孩们则负责给大人们送水,李凤、李厚等姐妹几个,提着装满水的瓦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生怕洒出一滴水。大人们则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姑父李发元双手紧握着镰刀,身体前倾,有节奏地挥动着手臂,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一茬茬麦子应声倒下。二姑也不示弱,她熟练地捆扎着麦子,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堆起了一个个整齐的麦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劳作。劳作间隙,一家人坐在田边的树下,分享着带来的干粮和水,相互开着玩笑,在这艰辛的生活中,处处都透露出浓浓的温情,让这个大家庭充满了凝聚力和温暖,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